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依托技术设施 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新农村建设


  大通模式演绎了新时期中国农业、农村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运作轨迹,体现了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多元化现代农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创新思路,创新了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依托设施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揭示了特定条件下社会主义村建设的基本规律,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二、大通模式的发展历程

  回顾大通以设施农业为特色,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推进多元化现代农业发展和特色村建设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发展设施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八五”以来,针对大通高寒多灾,农业基础脆弱,经济效益不高,生产不稳定的实际,以农户自筹和农业信贷资金为主发展设施农业,在桥头镇向阳堡、黄家寨、塔尔河州庄等地引进修建了以水泥立柱加竹竿的简易结构为主的第一代日光节能温室和耐腐蚀、耐高温、高湿,温室操作空间大,前屋面透光强、利于作物生长的第二代日光节能温室,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截至2006年,累计建成日光节能温室8015栋;建立养殖示范小区10个,培育养殖规模户14975户,贩运育肥户3713户,建成标准化养殖畜棚1.2万座。“十五”时期,全县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围绕“消除贫困、富民强县,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按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相结合,以经济作物为主;大田种植和温室种植相结合,以温室种植为主”,“三增一稳”(增蔬菜、增马铃薯、增油菜、稳口粮小麦)的思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使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九五”末的49%增加到70%,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50%以上,油料总产量年均增长5.53%,蔬菜总产量年均增长16.79%,草食畜出栏率由“九五”末的51%提高到“十五”末的84%,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9%。截至“十五”末,大通县特色经济初步形成,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农业生产成效和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农业产值2.87亿元、畜牧业产值3.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13.58元,比“九五”末增加990.04元,增长了64.98%。

  (二)丰富发展内涵,促进现代农业提升

  “十一五”时期,大通农业发展按照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和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总体要求,以及将大通建设成为西宁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给基地的总目标,多措并举,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设施农业发展迅速。2005年至2010年,大通县蔬菜站在综合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棚材料、统一拱架模型、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安排,推广以钢架加竹竿加新型材料后屋面结构的第三代日光节能温室,温室建设步入了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十一五”末,新建日光节能温室10500栋,总规模达到16990栋,生产面积达到1.8万亩,产量达到8.5万吨,产值达1.8亿元。二是农业结构调整更趋优化。种植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30万亩优质油菜产业带、10万亩优质马铃薯产业带、10万亩蔬菜产业带,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8.41万吨,油料产量5.02万吨,马铃薯产量2.57万吨,蔬菜产量达25.06万吨,实现种植业产值8.5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32%。畜牧业生产形成了“三区一带”的发展格局,2010年奶牛存栏3.67万头,肉牛出栏10.57万头,生猪出栏29.76万头,肉类产量达3.07万吨,牛奶产量达4.02万吨,禽蛋产量达0.18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8.0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55%。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全县31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7.9亿元,产品种类98个,年销售收入达4.6亿元,带动农户4万户,年户均增收1000元;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19家,资产总额达3.3亿元,年加工量11.7万吨,年销售收入2.1亿元,产值为2.85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4.5%;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29家,注册资产总额7968.95万元,入社农户0.45万户,主要农产品总产量达37.68万吨。“十一五”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6.95亿元,年均增长15.51%;实现农业增加值8.52亿元,年均增长14.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47元,年均增长15.65%。在这一阶段,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得到较快发展,现代农业新的业态不断形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设施农业 休闲 蔬菜 发展现代农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