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


  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发展地域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河北邢台、河南三门峡等地立足自身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对传统文化手工艺进行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和品牌打造,让昔日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既帮助当地农民找到了致富“宝葫芦”,也使传统手工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加快发展地域文化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

  小工艺要成大产业,贵在发掘特色资源。当前,一些地方特别是大城市,通过规模化运作、大项目带动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了本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但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来说,受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诸多因素制约,盲目跟风模仿,一味铺大摊子、上大项目,显然行不通。传统文化手工艺内容丰富、技艺独特,土生土长、生命力强,产业发展门槛低、附加值高,若能深入挖掘整理,科学开发利用,必能扬长避短,延伸产业链,打造成地方特色品牌和文化名片,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特色就是活力,特色就是实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只要发掘好特色资源,独具慧眼、潜心经营,“小制作”照样能够取得大效益。

  小工艺要成大产业,贵在遵循客观规律。一些地方的传统手工艺产业之所以能从“幕后”走到“前台”,从“龙套”变为“明星”,关键在于既遵循了市场规律,也遵循了文化发展规律。只有遵循市场规律,瞄准市场需求,挖掘市场潜能,创新理念、改进工艺,不断强化品牌意识,才能使传统手工艺富有时代感和竞争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消费热点。只有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尊重人们的接受习惯,适应人们的审美情趣,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才能更好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赢得社会的关注和青睐,获取传承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小工艺要成大产业,贵在顺应民情民意。传统文化手工艺历史积淀深厚,传承久远、流传广泛,深深植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观赏性、实用性兼备,人情味、亲和力极强,发展潜力巨大。若政府部门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聚人气、集民智,以优惠的政策、完善的服务扶持引导生产,必能带动创业、扩大就业,让一技之长转变成致富本领,把民族民间传承的传统技艺打造成惠民富民的朝阳产业,使民间文化艺术放射出奇光异彩。基层群众从绚丽多姿的小工艺中增收获益,就能产生示范效应,以点带面、习以成风,推动形成各展所长、千帆竞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社会效益 强化 经济效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