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别让农家书屋沦为摆设


  河南省审计厅日前披露的调查结果显示,该省18个省辖市中,14个市部分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率较低,个别书屋图书概不外借,处于闲置状态。在焦作市修武县郇封镇大文案村,今年1至5月份,全村仅有6人次借书登记;开封市273个农家书屋,自建成以来借阅人次低于50人次;安阳市滑县5个农家书屋怕图书损坏,概不外借。该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人表示,农家书屋建好更要用好,否则农家书屋就可能成为摆设。

  近年来,在全国开展的农家书屋工程的的确确惠及百姓,在那些农家书屋工程开展得好的地方,农民自编顺口溜:“农家书屋真不赖,富了口袋富脑袋”,表达了他们对建在家门口的书屋的喜爱之情,农民们称农家书屋为“文化粮仓”和“精神粮仓”,可见其对读书的热情。有农民朋友甚至将农家书屋比喻为“黄金屋”,足见农家书屋对于发展经济的意义。农家书屋在帮助农民致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可以仅凭一句“怕图书损坏”,就“概不外借”呢?

  其实,在此之前,就曾经有业内人士呼吁:千万别让农家书屋沦为摆设或装饰品。所谓的摆设,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指农家书屋有屋无书,或存书数量少,种类残缺不全,滥竽充数;二是没人管理,“锁长”当家,长期闭门谢客;三是只为应付领导的突击检查、媒体采访的镜头取景,形同虚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现在看来,农家书屋沦为摆设,又多出一种理由:怕图书损坏而不外借。理由看似正当,实则站不住脚。书籍即使束之高阁,也会慢慢蒙尘、生霉、变质。何况,农家书屋本是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这“三难”的,就是要让农民充分利用的,建而不用,纯粹搞书籍收藏,也就失去了农家书屋存在的根本意义。比如,一些有指导价值、实用价值和很强操作性的图书,需要农民拿到田地里、作坊间现学现用。这些书籍如果放在高高的书架上,不能外借,又如何让农民学以致用?

  其实说穿了,“怕图书损坏而不外借”的做法,暴露出一些地方把农家书屋作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实质问题,他们只为完成任务、应付上级检查而已;也暴露出一些地方思想认识不到位,希望一次投资、一劳永逸,害怕对农家书屋继续增加投入的错误认识。殊不知,文化建设是要不间断投入,才能可持续发展。

  为了让农民朋友的分散化阅读、人性化阅读不再是奢谈,笔者建议,在建好农家书屋之后,要管理好,更要利用好它,别让农家书屋沦为摆设。比如安排专人管理,明确管理职责,并以书屋图书流动率、借阅率、阅读周期等为依据,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管理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奖惩;建立定期更换图书的长效机制,敦促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图书的供应与更新工作,让农民朋友常有新书看、常有新书借,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了农民汲取知识的课堂。

  农村有句关于栽树的俗语:“三分栽,七分管”。栽树如此,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也是如此!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仓 间断 可持续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