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内蒙古:打造国家“粮仓”“肉库”“奶罐”


    李昊本报记者马晓刚

    40年前的改革开放,是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分水岭,农牧业经济从改革之前的举步维艰、低迷徘徊,终于跨过历史的拐点,迎来了40年的蓬勃发展时期。

    2017年,内蒙古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3000万吨以上,是全国净调出商品粮的6个省区之一;全区肉类总产量达到267.6万吨、牛奶总产量达到693万吨,具备每年稳定向区外调出500万吨牛奶、150万吨肉类的能力,是国家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奶罐”。

    经营体制改革释放农牧业发展活力

    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继而推动整个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内蒙古是率先进行农村牧区改革的省区之一,1978年小岗村率先实行“大包干”后,1979年内蒙古就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全面推开,走在了全国前列。2004年,内蒙古比全国提前3年全面取消了牧业税,2005年,比全国提前1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彻底解除了农牧民土地承包关系的税费负担。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继续深化农村牧区新一轮改革。2017年,基本完成了草原确权承包工作;2018年9月,基本完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牧民的草场和承包地有了“身份证”,让农牧民吃上了“定心丸”。

    内蒙古农牧厅厅长孙振云表示,2018年以来,为实现农牧业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内蒙古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三年行动计划,强力推动绿色兴农兴牧、质量兴农兴牧、品牌强农强牧,大力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牧区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带动了农牧业科技进步、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主要农作物良种率和家畜良种化率从改革初期的60%和29%提高到现在的98%和90%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5%,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2017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84元,是197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31元的96倍。

    三次突破性发展奠定粮食大区地位

    改革开放初期,粮食生产的发展滞后于粮食需求的增长。为此,1987年内蒙古党委、政府决定把“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作为三项奋斗目标之一,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重要地位来抓,到1990年,内蒙古粮食自给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结束了多年来吃粮靠调入的历史。

    1992年,内蒙古粮食产量突破1000万吨,开创了全区粮食生产发展的新纪元。199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以上,由全国第26位跃居为第3位。2005年内蒙古成为了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到2008年,内蒙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首次突破2000万吨关口,达到了2101万吨,进入全国前十位,每年可调出粮食1000万吨,成为全国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强农惠农力度,内蒙古粮食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实施了“节水增粮行动”,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高效节水农田达到4201万亩,为粮食持续稳产增产提供有力支持。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3070万吨,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大关,到2017年内蒙古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3000万吨以上,是国家名副其实的“粮仓”。

    三次跨越式发展奠定畜牧业大区地位

    在牧区改革方面内蒙古始终走在全国前列,1984年,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草场承包经营、牲畜作价归户”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养畜的“大锅饭”问题;1989年落实“双权一制”(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责任制),解决了牲畜吃草的“大锅饭”问题,两次重大改革,初步形成了适应全区畜牧业经济的经营体制,促进了牲畜头数的快速增长。1989年全区牲畜总头数首次突破5000万头(只),1995年达到6065万头(只),比1978年增长了近2000万头(只),畜牧业生产跨越到数量快速增长期。

    为解决内蒙古畜牧业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1996年内蒙古党委提出“增草增畜,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双增双提”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2015年内蒙古出台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畜牧业生产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全区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优势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集中度达到80%以上,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等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畜产品产业带已经形成,畜牧业跨越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草原 粮食 牲畜 草畜
下一篇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