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几年前,村里开始有了机耕路,有人买了机动三轮车。村民出行才“方便”起来。但由于路面坑坑洼洼的,坐在车上,摇摇晃晃的很不舒服。一到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有时候,车子陷在泥里,推都推不上来,可谓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逢赶集的日子,村民为了去镇里赶集,机动三轮车挤满了人,就连车尾的拦板上也站上了人。
现在国家越来越富裕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不断改善。而且,近年来,我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很重视。我们村里的机耕路都变成了水泥路,全县其他的乡村道路也都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你瞧,我门口前面这条5米多宽的水泥路,就是去年政府拨款给建的。以前下雨天根本就不敢出门,一出门就是一腿的泥巴。现在,不但改善了我们村的交通问题,而且现在这路上又有路灯垃圾箱,跟城里似的。饶晓燕
讲述人: 伍仁堂 61岁 仁庄镇仁庄村人
在几十年前,我做梦也没想到,如今的交通会如此方便,从村里去县城搭公交车连半小时都不到,而且每隔15分钟就有一班车。
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村里人日子都过得很艰苦。在那个物质及其匮乏的年代,外出工具就是“脚”,唯一的交通方式就是“走”。上世纪50年代以前,从仁庄村到县城,要翻山越岭,得走5个多小时,那时的我才十几岁,挑着几十斤的“龙须”(包粽子用的须绳)到县城卖,想到100斤能卖一元二角钱,那心里兴奋的呀,觉得走再多的路都不觉得苦了。到了70年代,爱国华侨林三渔捐了20多万元,造了汤垟到山口的机耕路,虽然农村人进县城基本还是靠走,但运重物开始用拖拉机了,拖拉机从村里辗转到县城,大约需要3个来小时。
到了80年代,村里开通了班车,一天两班车,垟心、小令等乡的村民全都聚集到这挤车。虽然有时候得候上几个小时,老人小孩还挤不上去,但相对以前,却好多了,从村里到县城只需两个来小时就够了。
到了90年代,机耕路浇上了水泥,交通状况变好了。当时,瓯江上还没有桥,石郭也还没有造山洞,去县城得绕道彭括,再到现在的西门大桥那里轮渡,从村里到县城,然后加上轮渡过江的时间就一个半小时左右。
到了21世纪,瓯江上先后造了3座桥,石郭到油竹的山洞也开通了,而且村里很多人都有了私家车,自己开车到县城,只要20来分钟。夏碧云
讲述人: 陈应侯 90岁 高市乡高市村
每逢傍晚,我总喜欢推着轮椅走出家门,呼吸下康庄公路的水泥气息,看看村民们走在康庄大道上的幸福样儿,让人觉得心情舒畅。这机耕路,修得多好啊。记得小时候,哪有这么宽敞的路让我们走呀!鞋都没得穿呢!
从前,村外根本没路可走,只有一条小小的泥弄可以走人。每逢上学时,我就是赤着脚走着泥路去上学的。如果要去外面上学,还要渡江,殴江边什么都没有,空荡荡的,遮风避雨的地儿都没有。冬天的时候,我们站在寒风里至少要等1个小时才有船,夏天要站在太阳底下晒上一个小时才有船,等到船到了,我们还得自己吃力的划过去。
到了60年代,走得人多了,村外的泥路也越来越像路了,可是从村子里外出办事依旧要渡过瓯江,船还得自己划过去。变化最大的还是2000年以后,村里建起了机耕路,我们外出省时也省力,后来高市大桥接通了,我们彻底告别了摆渡的日子。如今,这家门前的路,四通八达的,想去哪就能去哪,可方便了。邹丽静
讲述人: 李志娟 73岁 季宅乡引坑村人
作为我们这辈人眼看着自己的生活一天好过一天,吃穿住的变化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可最让我们这辈人激动的还是出行的变化,只要招招手就有车了。
我们村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群山环抱。1958年的时候,我们想要到青田县城办事必须天亮前就要出发,花上6个小时,走50公里的路,到船寮坐车去县城。到了七几年的时候,公路通到了现在的乡政府所在地黄放口村,办事就方便了许多;可是我们还要走一个半小时,才有车子坐。到了1994年,一条机耕路从乡政府通到了我家门口,如今,机耕路变成了水泥路,也有了客车,再也不用摸黑赶路了。
如今的引坑村发展的越来越好,私家车在我们村也很常见。单拿我家来说,四个孩子,三辆小轿车,想去哪就去哪,非常方便。赖静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10-14/100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