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回首沧桑 见证变迁


  想起以前的日子,那叫一个苦啊!看我身上穿的衣服,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小时候几乎没穿过什么新衣服,大概也就在过年的时候,家里条件好点的小孩,才会有件新衣服穿。穷人家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穿别人穿过的衣服,或者是父母的衣服修剪过后,拿来给孩子穿的。后来自己长大了,偶尔也会有件新衣服。但那时候的布料很粗糙,哪像现在这么好。穿破了,再缝补起来。即使缝到不能再补,不能再穿了,也舍不得扔掉,拿来当抹布用。

  现在不用说,根本就没有人会穿缝缝补补的衣服,新买的衣服穿上几次,稍微有点褪色就不愿再穿了。丝绸、貂皮等各种各样的料子,随你挑。现在的小孩,也不用期盼着要等到过年才有新衣服穿。年轻人更是不用说,一件衣服最起码也都百来块,贵的要上千,甚至上万元。颜色、花纹、样式也是多种多样。吴旭丽

        讲述人: 叶树邦 80岁 东源镇东源村人

  过去有“三宝”,火炉作棉袄、竹编当灯芯、番薯丝吃到老。当时我家生活还算可以,但一年就吃三顿白米饭,只能在过年和重要节气才能吃上,更别说有新衣服和新鞋子穿了。

  我二十岁参加工作时,一年到头就穿一双鞋,还是母亲过年时亲手做的,从小到大就没买过鞋子,夏天穿麻布衣,冬天衬里塞得是破棉絮。如今,你想穿什么样子的鞋子都有,哪里还有人自己做鞋穿呀。生活条件好了以后,儿女们经常给我买鞋子,一年四季穿的全是新鞋,都是名牌,很多鞋子还是全新的就扔掉了。

  我虽然经历了艰苦的岁月,但有幸见证了祖国60年巨大的变迁,作为一名老党员由衷地感到欣慰。徐肖文

       
  阮良美

       讲述人: 阮良美 54岁 海溪乡乌楼村

  阮良美在乌楼村生活了大半辈子,令他记忆深刻的是村里一幢幢气派的洋房代替了原来的茅草房,不管刮风下雨,只管安睡到天亮。

  “60年代,村里的房子基本上都是木土房,每到刮风下雨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逢上大暴雨,那可惨了,这一夜保准你睡不好觉。”说起那个年代的事儿,阮良美笑得有些苦涩,他回忆说,所谓好房,也仅仅是有50厘米高的砖墙根基,内外全部是草泥粉刷,土地面,老式门窗,窗格上糊有窗户纸或白色塑料,室内的采光、防尘极差,除此外,再无其他配套设施。

  在阮良美的记忆里,村里所谓的好房,也是那种经过三五年的日晒雨淋、烟熏火烤,粉刷层剥落淌土,门窗关启不严的木土房。所以那个时候流传着“从下看一片黄,从上看是泥墙,晴天淌黄土,雨天流泥浆”的调侃,村内也就没几幢好房子。

  这样的苦日子被改革开放的春风慢慢地吹散了,昔日贫瘠的乌楼村如今变了样。走进村庄,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村面貌,再也难寻旧时容颜了。付媛媛

        讲述人: 罗贤弟 80岁 黄垟乡石平川村人

  我年轻时参加革命,是当地游击队出色的通讯员,也亲历了黄垟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50年代初期,村里的房屋大都盖在山坳里,低矮破旧,阴暗潮湿,全家人都挤在一间屋子里,空气不流通,容易得病。

  70年代初期,村民们陆续搬出山坳,在平坦开阔的地方建起了瓦房。90年代后期,村民们开动脑筋,勤勤恳恳,赚了钱,都盖起了一座座“洋房”,美丽,宽敞,舒适。现在的村子比原来大了10多陪,人口也有800多人。今年新盖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村里出了80万元。我也经常去坐坐,看看,和大家聊聊天,生活十分充实。

  现在我和小儿子一起生活,全家五口人,住在一栋三层高的房子里,每层四间,总共有360多平方米,当初修建时花了40多万元。这都是新中国60年来的变迁。潘正水

 

       
  厉田翠
       讲述人: 厉田翠 91岁 北山镇仁村村人

  我从小生活在这个村子里,对于村里的变化,一点一滴都看在眼里。

  我们那一代的生活和现在是没法比的,在我年轻的时候,“开门就是山,抬头就是坡”,连机耕路都没有,更别提水泥路了。什么面包车、轿车的,我们农村人,压根就没见过。如果要外出走亲戚,都要翻山越岭靠走路。去趟县城办事情,都要早早地出门,走上大半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粮食 蔬菜 肉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