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回首沧桑 见证变迁


        60年岁月峥嵘,60年沧海桑田。从城市到农村,从吃穿住行到文体娱乐,侨乡青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印证祖国由弱变强,见证侨乡由落后到现代,我们采访了21 位生活在侨乡各乡镇农村的普通老人,倾听他们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来说说伟大的祖国和侨乡6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以普通人说普通事,及普通的点滴变化,来反映侨乡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发生的变迁。

       
  沈森红


        讲述人: 沈森红 80岁 高湖镇桐川村

  从“看病难”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泥土房到小洋楼,从养家糊口成问题到自己家用上电梯……建国六十年来,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乡村巨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就算是大户人家也舍不得常常吃肉。对于我们这些农民来说,那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肉。有一年,家里杀了一头猪,那头猪的肉硬是从年初藏到年尾,才舍得烧了吃,平日里哪舍得吃肉呀。后来,家里生活条件渐渐好转,肉类也经常上了餐桌,但是买肉得排着拥挤不堪的露天长队,在排队的时候还要祈祷着肉千万别被卖光。若是排了大半天,轮到自己买肉时,肉卖光了,那种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如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农民的餐桌也越来越丰盛。食杂店开进了村里,无论是新鲜蔬菜、时令水果还是各色肉类食品,啥东西都能买得到。这样的好日子在过去可是想都不敢想的。

  高湖农村这些年变化还有很多,我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成果。我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变化会更大,农民的生活会越过越好。 彭冠娥

       
  刘正元

        讲述人: 刘正元 男 76岁 海口镇凉亭脚村人

  我觉得我现在日子过得就像蜂蜜般一样甜。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很穷,虽然一家人都很勤劳,但不知道怎的就是不够吃。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要是能吃上一顿番薯丝,那是天大的造化了。可是就连番薯丝也不够吃呀,平日里,家中只能喝些野菜汤之类的填填肚子。

  那时我经常在想呀,什么时候每天都能吃上一顿白面大米饭该有多好呀。这种东西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见到,就着一点白米熬成一大锅粥,兄弟姐妹分着吃,父母们还舍不得吃,留着给我们,让我们一年到头来也能吃上顿“好”的。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常常对我说:孩子,这已经不错啦,我们那个时候,哪有粥喝呀。为了活命,连野菜树叶都要吃。说归说,他还是经常变着法儿给我们改善生活。

  想想现在啊,天天像大过年似的,鸡鸭鱼肉的,顿顿不会少。像一些城里人吧,吃法还讲究个“绿色健康”,不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了。郑荣芳

讲述人: 潘云溪 80岁 祯旺乡祯旺村

  这是个讲究吃的年代,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的,顿顿吃得像大过年似的,有条件的人不光讲究吃好,还讲究吃得健康。

  想想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要给大户人家当长工,每天早上五六点起来就开始劳作,从早做到晚,才可以得到四斤米,那时候唯一的想法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全家人就可以“白米饭碰鼻头,吃饭不用愁”。

  到了50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成立了农民协会作为土改执行机关,然后划分阶级,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我家就在那时拿到了土地证。我还记得全家捧着那本本子,那个激动啊,真得是无法形容的。

  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民干活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但那时还没什么肥料和机器,全凭祖祖辈辈的经验,亩产只有400来斤。

  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开动了脑筋,希望能够实现“犁田不用牛,开车到田头”的梦想。没过多久,这些难题都得到了解决。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土地的亩产一年比一年高,再也不用为温饱问题而发愁了。解决了温饱后,我们开始讲究起吃来了,不但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到了如今这个年代呀,都不知道吃啥好了,那些鸡鸭鱼肉也早就吃腻了,偶尔吃顿番薯丝,吃起来还香喷喷的。王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粮食 蔬菜 肉类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