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挺秀
讲述人: 舒挺秀 77岁 船寮镇芝溪村
回想起这些岁月里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作为我这一辈人是感同身受的。
五六十年代穷,通讯没那么发达,联系亲戚朋友都是托人带口信;七八十年代国家发展得快,听说有了大哥大、电话类的通信设备,但是那都是听说的,没见过实物,那些都是城里人的专利,在农村是见不到的。那个时候,我跟在外地的儿女联系一般都是有急事发电报。
90年代,街上的人穿着也时髦起来了,红红绿绿的衣服都有,腰上别个BB机,可甭提多神气了。这股时尚之风刮到了农村,一些年轻的小伙子腰上也别上了这个玩意儿,可别提有多神气了。
在1997年的时候,我家装上了电话。由于那时电话逐渐开始普及了,挨家挨户都兴起了装电话的风潮。村头村尾的街坊邻居有事没事的打个电话问候一下,那感觉可亲了。
2000年以后,手机开始流行了,刚开始我们还觉得很神奇,怎么没线也能打电话?村里恋爱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就喜欢这个,电话里头啥甜言蜜语的话儿都能讲。2006年的时候,儿子也给我买了部手机,那感觉真好,无论在哪随时随地都能接电话!
这不,我刚在玉米地里除草,在乌克兰做生意的小儿子就来电话了!吴军红
讲述人: 詹东令 60周岁 石溪乡石溪村
我有一儿一女,儿子1998年出国创业,现在儿子儿媳孙子都在西班牙,女儿嫁到了青海。我直到现在还保留着以前的信件,有整整一大箱子,都是和家人朋友之间的通信。那时候没有电话,更没有电脑,写信是唯一的联系方式,也是一种乐趣。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有了电话机和BB机。当时不少人腰间挂起了BB机,‘有事call我’成了多数人频繁使用的时尚用语。装上电话之后,信就写得少了,和家人朋友间的沟通已经不能满足于写信,电话就像面对面的聊天,更随性了。而且打电话多方便,想亲戚朋友了,随时拨打。刚装电话那会儿,我常常守在电话机旁边等儿子的电话,不过那时电话费还是比较贵的,要四块多一分钟。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转变得非常快,以前写信要等上好几天才有回信,现在通过手机、电脑等马上就能和别人取得联系。如今,我使用的手机开始逐步进入千家万户,它已经不再是有钱人的专用品了,大街小巷几乎到处可以看见用手机的人。这个手机就是孩子给我买的,用起来特别灵巧、方便。现在我的手机也开了国际长途业务,跟孙子打电话时,再也不要盯着计时器,掐着时间算话费了。徐婧婧
讲述人: 叶志渊 76岁 鹤城镇宝幢社区
我深刻地感觉到现在的生活和幼年时期的生活差别相当大,那个时候冬天洗澡最痛苦,因为没有热水器,常常是冻得直哆嗦……现在可不一样了,每家都有热水器,而且很多家庭还不只一台。1958年,我调到县城的百货公司当营业员时,购买物品都要凭票,我们一家五口一个月只有27斤粮票,日子过得相当窘迫。
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市场供求格局和流通主体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市场规模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近几年来,随着我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用于吃、穿、用等方面的支出逐步转向用于娱乐、保健、通讯、旅游、休闲等方面的消费。现在上街一看,当年那些千篇一律的老式百货商店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购物中心、平价商场、专卖店、便利店、快餐店、超级市场等,而且商店的档次明显提高了,消费环境比以往要舒适多了。我现在跟老伴每月的退休工资加起来就有三千多,平时出门逛街购物,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可舒心了。
现在每天与老伴一起到公园做做老年医疗保健操,上老年大学听听课,或是到社区老年协会做做老年人工作……退休后的日子也过得挺充实的。张铷铷
叶则钟
讲述人: 叶则钟 88岁 油竹新区管委会石郭上村
从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的百废待兴到60年后的国泰民安、经济雄厚,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变化是我们老一辈人连想都不敢想的。
过去在生产队,施行的是平均分配制,人们通过“工分”来分粮食。那时耕作,完全是靠天吃饭,时不时就会出现粮食紧缺,不像现在的蔬菜、水果、肉要多少有多少,在那个年代,这些都是做梦才能吃到的。那个时候不挨饿,不受冻就是幸福,所以穿着在那个时候是没太多讲究的,缺衣缩食的年代,村里的人们就自己动手种麻苗、种棉花,自己纺线织布,做粗布衣裤,那时的衣服都是以黑、蓝、绿色为主。到后来人们穿上了“的确良”,姑娘们穿红、黄、绿各色的的确良上衣就像春天的花蝴蝶;过去住的是小草房、土坏房,现在村里各家各户都盖上了砖瓦房,小洋楼;在过去,家里如果有“四大件”都会成为在邻里间炫耀的资本。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过去,如果能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街上闲逛,那可是一件能得意很久的事情呢。如今,很多人家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小汽车。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10-14/100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