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抓落实
陕西是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破解“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陕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从省情实际出发,科学把握发展阶段,自始自终把农业综合开发摆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因地制宜,优化机制,持之以恒,真抓实干,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性做法和措施,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扎实稳步推进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做法和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协调机制。陕西属于国家重要的粮食储备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粮食自给率和人均占有率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水资源短缺,旱地面积大,中低产田多且经营粗放,至今未能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鉴与此,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高度重视,齐抓共管。成立了由历任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下设了省政府直属正厅级协调议事机构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地均组建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形成了政府统筹协调、农发部门管项目,财政部门管资金,有关涉农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强大合力。在日常工作中,各级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项目区检查指导开发工作,现场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各级人大、政协还将视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活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汇报,提出建议和对策。健全完善的协调机制,上下左右的联动使力,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健康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明确主攻方向,理清发展机制。按照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要求,陕西省委、省政府依据省情实际,在项目建设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努力搞好中低产田改造,狠抓农业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针对本省地域南北狭长、地貌复杂多样,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的实际,在土地治理项目上明确了各个区域的开发重点和治理措施,即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灌区围绕节水改造,以田间工程配套为重点,陕西秦巴山地围绕治水保土,以修建河堤和石坎梯田为重点,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围绕治土保水,以修筑淤地坝、坡改梯和植树种草为重点,长城沿线风沙滩区围绕治沙改土,以建设机井群和防风固沙为重点。通过山、水、田、林、路等综合治理,切实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化经营项目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畜牧、果业和中药材产业化建设,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的要求,抓住薄弱环节,突出扶持重点,完善产业体系,从而实现了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坚持政府统筹,完善投入机制。为了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切实用好国家财政资金,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组织群众筹资投劳,多渠道增加投入,陕西省委、省政府采取了环环相扣的四条措施。首先是为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各项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省上在出台各级财政每年将预算内新增财力的20%用于支持农业,优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的同时,为减轻地方财政配套压力,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行了差别配套政策。其次是将项目申报立项与资金回收情况相挂钩,严格实行资金的回收责任,确保到期资金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再次是为了确保农发资金严格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从根本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省上在先后制定实施《财政支农专户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和《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管理的通知》的基础上,还实行了县级报账制,出台了《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帐制实施办法》,明确了项目单位的职责,强化了报账程序。第四是与审计部门密切合作,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明确规定所有项目必须进行竣工审计。年度验收中,对未审计的项目,不予组织验收。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实践和总结,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群众(单位)自筹为主体,其他投入相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8-04-24/95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