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节水农业致地膜大量使用 白色污染严重


  拨开地膜才能找到土地?

  ――节水农业深陷“白色困局”随着地膜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用量逐年增加,残留的地膜对我国西北地区农田的污染在加剧、蔓延。尤其是新疆地区,已经成为“白色污染”的重灾区。

  在“垃圾堆”上种地

  肖付林是新疆玛纳斯县农民,30年前,正是使用了白色塑料薄膜,让他家40多亩棉田的产量有了大幅度提升。而如今,埋在地下的残膜已经逼得他不得不在满是残膜的土地里种庄稼。在他家刚刚犁过的地里,半月谈记者随手捧起一?土,夹带出的残膜就有4块,最大的长达30多厘米。

  事实上,由于增产效果明显,这些年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迅速普及,目前我国每年地膜投入量约为120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超过2亿亩,涉及棉花、玉米等40多种农作物,并呈逐年递增趋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说,农田地膜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如此大规模应用,带来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如不加以解决,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

  进入4月之后,随着新疆各地全面展开春耕春种工作,残留地膜对农田的污染也到了最为直观的阶段。记者调查时看到,还在耕犁的农田里,废旧地膜密密麻麻地遍布田间,偶尔风起,灰白色的残膜或四处飘荡,或缠绕在地头枯枝上;而已经播种的农田,则是新膜盖旧膜,旧膜又落在新膜上。

  在过去两年中,自治区农业厅资源与环境保护站连续对新疆20个县的农田进行取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当地农田平均每亩地膜的残留量达到17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5倍,其中,每亩地膜残留量在15公斤以上的农田占到近8成。在南疆的一些乡镇,最高的地膜残留量甚至达到40多公斤,按每年每亩铺膜4公斤计算,相当于给农田铺了10层地膜。一些农业技术干部感叹道:“过去是拨开土地找地膜,现在是拨开地膜找土地了。”

  “这已经是在垃圾堆上种庄稼了!”自治区农业厅资源与环境保护站站长秦晓辉说,农民们大量使用超薄地膜,这样的地膜一扯就烂,无法回收,只能任其埋在地下。而多年来埋入地下的残膜碎屑,更是没有办法清理,成为农田的永久垃圾。

  更多危害尚未显露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地很多农民对残膜带来的危害并不十分了解,他们只是在翻地前用耙子简单清理一下,满地的残膜很快就被新铺的地膜覆盖了。能捡出的大块残膜,往往被农民就地焚烧,或干脆弃置田间地头;在不少地方,残膜堵塞沟渠,影响农田排灌;一些残膜甚至混入秸秆、牧草,毒死误食的牛羊……

  一些农业生态专家指出,“白色污染”已经超过了当地农田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如不加快治理和防范,农田生态将进一步恶化。

  “这种污染具有累积性,地膜残留在土壤中逐年累积,污染只会越来越重。”严昌荣说,最直接的后果是农作物减产,影响农民持续增收。播种时种子点到残膜上无法扎根,作物的出苗成活率和产量都受到极大影响。

  自治区农科院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作物产量随残膜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以棉花为例,当土壤中残膜量达到每亩3.5公斤时,至少减产15%。一些农业专家指出,近年来,新疆各地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高新节水等技术,但作物的增产效果基本被残膜抵消。

  农田地膜残留潜在的后果还难以估量。长期关注这一问题的新疆著名农田水利专家、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新光告诉记者:“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农作物减产,但残膜会不会对地下水和土壤产生污染,还无法预判。”

  董新光介绍,我国现有地膜生产的标准是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虽然规定了0.008毫米的厚度标准,但同时又规定,允许有±0.003的误差,这意味着厚度只要不低于0.005毫米,就属于合格地膜,这为一些企业生产超薄地膜打开了方便之门,执法部门对此束手无策。

  “治白”路漫漫

  大量地膜在农田残留,影响到我国农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如何应对这一“白色灾难”,专家们开出了“使用可回收或可降解地膜”的药方。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由于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在我国还缺少有效的残膜回收机械,以及真正实用的可降解地膜产品,使得我国治理“白色污染”的工作困难重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残留 土地 清理 地膜覆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