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大方扎实开展林业生态建设 取得良好效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大方县人口成倍增长,林粮争地矛盾突出,多年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对生态残酷的掠夺,使得大方县生态被严重破坏,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整体防护功能,致使这个典型的“不适宜人居住”的喀什特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迅速蔓延…… 近年来,大方县紧扣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主题,紧抓国家大力推进林业发展的大好机遇,扎实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

近年来,在大方县石漠化治理较为典型的羊场镇穿岩村,很多村民依托生态资源发展起了30余家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娱乐服务业,发家致富的村民们各个喜形于色,他们说,他们有今天的一切,很大一部分要仰仗于该县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是不断好起来的生态资源让他们信心百倍地谋发展。在大方县,像穿岩村一样依靠生态资源发展起来的地方也不少。

2000年,省、地林业部门将大方作为实施退耕还林的试点后,该县坚持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为中心,以遏制水土流失为重点,以改善农业环境、增强农业后劲、促进工农业发展和山区脱贫致富为目标。为了让退耕还林工作真正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全县在退耕还林、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等方面狠下功夫。几年来,退耕还林工程在大方县实施的所有生态建设过程中是环境改善最显著、促进产业结构有力、经济效益最明显和效果保持最长久的工程。

在该工程的带动下,大方县森林从退耕还林实施前的52万亩增加到8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82%提高到现在的38.9%,林木蓄积量从 97万立方米增加到164万立方米,实现了三个同步增长。土壤侵蚀模数从退耕前的5930吨/年平方公里下降到2260吨/年平方公里。在治理工程的带动下,农民人均收入和粮食总产量都有大幅提升,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石漠化:多方联手“以药克石”,科技促成“五子登科”

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大方县不断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其中较为突出的要数“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治理机制和“以药克石”模式了。

大方县积极引导当地一企业在大方兴建投资规模8000万~1亿元的大型刺梨加工厂,由该厂无偿提供贵农5号优质刺梨苗给治理区域的农户种植,并与农户签订合同,连续两年提供管护费给种植刺梨的农户,推行大规模刺梨种植石漠化,对多年在石漠化土地上成功种植并驯化中药材20余个品种的“药王”蒋云明大力宣传,激发群众种植中药材治理石漠化的热情。该县还成立了县中药办,引进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贵州天昊中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参与发展大方中药材,切实创新治理模式。

大方县还依照基本建设程序,在总体设计、项目施工、治理模式等方面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为防治石漠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最为典型的如:2008年开始实施工程的朱仲河流域,目前已经实现了“山头封山育林戴帽子,山腰种经果林系带子,林下中草种药挣票子,山脚水利水保建园子,药材嫩苗发展农家乐开馆子”的“五子登科”好兆头。

经果林:重点在“一中心两干道三景区”给力

结合巩固退耕还林和“三江源”国家重点功能项目的实施,大方县按“一个中心(县城周围)、两条主干道(贵毕路、大纳路)、三个景区(九洞天、支嘎阿鲁湖、油杉河)”建设布局,突出推进全县经果林建设。

两类经果林同时发展,在落脚河流域涉及的瓢井、兴隆等22个乡镇种植以茶叶、水果、刺梨为主的特色经果林,在格里河流域涉及的八堡、瓢井等15个乡镇种植以漆树和干果为主的特色经果林。着力打造漆树林基地100万亩、刺梨基地20万亩、核桃基地10万亩。

在投资方面,投入1600万元建设环城绿化区、1000万元建设漆树功能区、1000万元建设干果功能区、2597万元建设鲜果功能区和 600万元建设茶叶功能区。目前,已经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新增特色经果林2万亩、三江源特色经果林项目10.55万亩。并结合“天保工程”等切实促进荒坡生态恢复。为更好地保护生态、促进农民增收和促进大方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方县坚持科学医治“地球癌症”的做法,将石漠化“白骨累累”的凄惨景象改了头换了面,不光保水土、绿山头,而且又兴产业、富农民,可谓一箭多雕、招招制胜。“十二五”的钟声已然敲响,期间,相信大方县将在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经果林建设和巩固工程上再作出几篇像样的“文章”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石漠化 退耕还林 刺梨 水土流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