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哧扑哧……”蓝色火焰煮熟了香喷喷的米饭,废弃的垃圾变为新的能源。“过去除了上山砍柴,我们家每个月还要花费100多元购买煤气做饭。自从用上了沼气,我们一家4口一日三餐的用气问题就全解决了,一年可省近千元的煤气费。” 5月9日临近中午时分,家住蕉城区八都镇红门里的村民吴锦财高兴地告诉记者。
村民这种生活方式的改进得益于当地政府推广“猪—沼—作物”循环生态农业,实施沼气联户供气模式。
早在2006年,红门里村民兰通茂就在村里办起了一所养猪场,存栏量达140多头。可一开始的时候,猪的粪便总是直接排放到田间溪头,污染了环境不说,还闹僵了邻里关系。2009年底,八都镇结合国家推行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地在养猪场旁建设沼气池,粪便流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提供给周边农民生活燃气使用。同时,沼液、沼渣用作果蔬肥料,“反哺”当地绿色农业,由此初步形成了“猪—沼—果”的循环经济链,一举三得。“村民不仅可以免费使用沼气,而且铺设管道和购买灶具的钱也都不用村民自己负担。除了国家补助的每户1500元的项目资金外,不足的部分全部由蕉城区红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出资。”八都镇副镇长汤序铭介绍。
据了解,目前红门里村已建起2个共计120立方米的沼气池,可满足周边15户80多名村民的日常用气。同时,沼气池内产生的沼液和沼渣也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虽然我们公司早期投入了6000多元资金用于村内的沼气池建设,但从后期回报看,是相当值得的。自从修建了沼气池,我们每个月只要打开水泵便会自动抽取沼液向红肉蜜柚喷洒,经过一年清理的沼渣也是重要有机肥。沼液和沼渣不仅可以提高肥效,改良土壤,还可以减轻我们购买干鸡鸭粪便等有机肥2万多元。”介绍起沼气池形成的“循环经济效应”时,红星公司的大股东吴起树喜不自禁。
沼气做菜烧饭,沼液、沼渣做肥,积极探索养殖零排放,这是蕉城区写就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蕉城区七都镇西林村、洋中镇天湖村、石后乡上竹洋村等果树、蔬菜种植基地,都推行着“猪—沼—作物”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蕉城区能源办负责人杨日潮告诉记者,在推进村建设中,蕉城区围绕“三农”建设,通过建沼气池,改建厨房、卫生厕所及标准化牲畜圈舍,实现一池三改,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目前,蕉城区已完成户用沼气4500户,小型沼气工程6处,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3处,建立农村沼气村级服务网点11个,推广节柴灶3万多个。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7/2010-05-18/79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