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到2009年12月末,四川涉农贷款余额4443.7亿元,同比增长44.8%,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那么,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是如何创新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并取得好成绩的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李明昌。
记者:四川是农村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2008年年末农村人口占比62.6%,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占比18.9%,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3个和7.6个百分点。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四川农村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格局,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在这一大背景下,您认为人民银行该为“三农”发展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李明昌:近年来,在总行的有力领导下,成都分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区域实际,发挥分支行特别是基层机构贴近农村经济和金融的系统优势,把“创新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助推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分支行工作重点和特色,大力推进农村信贷政策实施的工作载体和平台建设,积极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创新,稳步推进农村金融基础性服务体系建设。
为增强信贷政策的影响力和实施效果,我们在工作中注意根据货币信贷政策的新要求和区域实际,围绕支持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灾后恢复重建、统筹城乡发展等重点关键领域,主动加强与省级有关综合部门及金融机构的政策协调,搭建相应的工作载体和平台,形成富有特色、持续稳定的工作机制,同时注意发挥人民银行系统特别是市、州和县等基层机构的作用大力推动,信贷支持“三农”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同时,积极探索和推动适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比如,我们根据四川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大的特点,把信贷政策与区域实际紧密结合,选择在特大城市郊县、成都平原粮食主产区、丘陵地区和盆周山区有一定代表性的成都郊县、遂宁、资阳、宜宾、达州等5个片区,按照“一县一特色、一行一模式、一企一对策”的工作思路,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此外,还要兼顾金融支持的可得性和可持续性;搭建城乡统筹金融服务平台;密切关注农村民生领域、中小企业和民族地区的金融支持,改善农村社会薄弱环节金融服务。
记者:农村金融服务缺失和支持力度不够很大程度上与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有关,因此,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创新,积极培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至关重要,对此,成都分行在工作实践中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李明昌:近年来,成都分行坚持在引导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增强支农服务能力的同时,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支持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村金融覆盖面的扩大。
比如,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尤其针对甘孜、阿坝、凉山三州贫弱地区开展持续性调查研究,探索深化改革的措施和金融支农的多种思路,鼓励农村信用社适应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推广小额贷款业务、创新支农产品和服务方式,切实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指导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县域事业部体制改革在绵阳、资阳和巴中的试点推进,积极支持其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创新支农模式、产品和服务,增强支农效果。按照欠发达地区金融供给领先型思路,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推动设立全国首批小额贷款组织之一的广元全力小额贷款公司、全国首家外资小额贷款公司南充美信小额贷款公司,支持设立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到2009年年末,四川已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8家。
与此同时,积极探索金融需求方的组织创新,推动财政支持金融服务“三农”机制创新试点。通过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向资金互助社注资、发放贷款贴息及费用补贴等方式,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应,鼓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向极端贫困县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提供金融服务。此外,就是提升农村金融风险和稳定监测与提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促进农村金融稳健运行。
记者: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于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都分行为打造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做了哪些有针对性的工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7/2010-02-10/79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