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做壶关疙瘩,让别人刮目相看”


“村庄需要经营,振兴需要产业,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还是项目。”程玉珍认为,发展产业是一件破旧立新的事,思想的守旧先要变一变。

2015年,程玉珍筹资建了10个冬暖大棚。为鼓励村民承包,她承诺:“挣了钱算承包人的,赔了钱算我的。”村民张雷平是当年唯一一个承包大棚的农户。可是,大棚刚起,风云突变。

那个夏天,大棚主体刚刚建好,但排水等基础设施没建完,就碰到了特大暴雨,10个大棚遭遇水淹,环绕大棚的小河沟水势又急又大。程玉珍听到村干部在电话里连说“人过不去,大棚要完了,大棚要完了!”她吼了一声“不要说了!”立刻开车回村。她拉开车门,一秒钟也没犹豫,脱掉鞋就往洪水里冲。

“很多男人看到我这样,也拿着铁锹跟着我冲进大棚排水,人多力量大,我们奋力保住了10个大棚,保住了产业发展的希望。”程玉珍说,她从大棚里出来后,村民来梅芳给她烧了开水,让她暖暖脚,还塞给她一双新鞋让穿上,令她感动落泪。“从那以后,全村都知道我干活不要命。”程玉珍笑着说,农村干部确实应该做地基中的钢筋。

这一年下来,一扒拉账簿,张雷平净挣30多万元。干和不干很不一样,张雷平的致富效应,一下子激发了其他村民的承包愿望。到目前,刘寨村已建成大棚108个,种植西红柿等果蔬,每个大棚每年纯收入在2万到3万元。村里还成立了新天地种养专业合作社,涌现出王慧兵、张文武等种植大户。

这几年,程玉珍又积极争取项目,引进资金,建成养羊场、养猪场、石磨豆腐厂、酒厂、小杂粮加工厂、发展西红柿深加工等特色项目。为提升村民就业创业能力,程玉珍还聘请专家到村开展技能培训,组织村民外出培训,全村已有210多人实现就业。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8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30多万元。

忙碌的脚步歇不住。在北京开完全国两会后,程玉珍一直在琢磨,有了西红柿采摘节,有了“刘寨夜景”,招徕游客还要做什么功课?“认领农业”能不能上?“我就是要带着大伙,做壶关疙瘩,让别人刮目相看。”程玉珍说。

本报记者 周静文

本报通讯员 杨有卫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排水 可持续发展 办公室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