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豪:黎锦不应仅仅是摆在博物馆里、挂在墙上的艺术品,更应该与现代潮流融合,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水满乡近年来不断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发展,人气渐旺。我观察发现,如今来我们乡的游客不仅会品尝本地特产大叶茶,还会试穿黎锦服饰、购买黎锦产品、体验黎锦技艺。我们乡各个村的织娘们也设计出很多时尚化、年轻化的文创产品,如黎锦手提包、零钱包、书签、桌旗等,美观又实用,让千年黎锦成了别具特色的“海南伴手礼”。
我们还创新尝试在毛纳村办了一场“雨林时装秀”。黎锦在设计师手里有了新形象,在模特身上穿出了新表达,也让我们看到了黎锦发展的更多新可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黎锦保护传承的创新实践,以更强声势把黎族“活化石”绘制成海南锦绣“新名片”。
莫元花:作为一名80后绣娘,我日常思考最多的就是传统刺绣的产业化发展。而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的讲话,更坚定了我们扎根乡村、发展非遗产业的信念。
我创办刺绣公司,免费传授技术,引领鲁垛镇3000多名妇女加入绣娘队伍。乱针绣成为我们镇的一个新兴产业,建起了乱针绣文化产业园,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遗项目要多“触网”,有利于传统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就业,更好统筹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为适应消费新趋势,我们把刺绣搬上“云端”,带着员工直播带货,去年直播销售额达350万元,最近我们还忙着拓展新网店呢!
要发展,还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我把“加大非遗人才培养”等建议带到了全国两会上。我还建议将非遗手工艺与文旅深度融合,做好非遗手工艺的系统性保护。在文旅融合上,进一步实施非遗项目进景区、传承人进景区工程,鼓励非遗传承人创新非遗发展思路,建设非遗工坊,主动融入市场,打造特色品牌,走好非遗产业化道路。
孙发:贵州围绕非遗系统性保护,不断把非遗“厚家底”转化为文旅发展“新引擎”,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自2013年以来,贵州通过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等系列举措,通过“公司+协会+绣娘”等模式,带动100多万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年产值近百亿元。其中,在培育苗绣经营主体方面,支持成立苗绣产业协会,建成苗绣非遗工坊58家,重点打造苗绣龙头企业,推动与省外头部企业合作,帮助拓展苗绣市场,发挥创新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以毕节市化屋村为例,各级各部门在该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化屋苗绣工坊”等项目,打造“化屋苗绣”等公共品牌,推出苗绣文创产品等。借力电商、网红带货、“黔货出山”等渠道,将化屋苗绣、非遗美食等产品远销广州、上海等地。仅该村的苗绣产业就有效带动各类经营主体65家、从业人员222人,2022年实现总产值940.82万元。苗绣出了深山,活起来了、火起来了。
组稿:顾星欣 赵相康 刘晓惠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3-03-17/347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