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市观山湖区:新农人领跑共富路
母文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神秘而独特的北纬26°沿线,海拔高度、温度、湿度、洁净度、优产度、和谐度“六度”完美结合,造就了“夏季清凉、冬日暖阳”气候特征,而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就在沿线地区。
近日,记者联系到观山湖区的几位新农人,跟随他们的脚步,享受一日农忙生活。
独特的气候优势成就特色的产业。
天刚蒙蒙亮,薄雾还没有完全散去,进货的生意人早早就来到观山湖区百花湖镇下麦城村,都是想赶在“紫王葡萄”成熟时多分到几框。如今,“紫王葡萄”已成为村民增收“金钱串”。
2016年,“紫王葡萄”进了麦城村。
时任麦城村“两委”委员的班丛会和村里其他4名党员用7亩地先种先试,学习先进种植技术精心呵护“紫王葡萄”。2018年,7亩地产出2万余斤葡萄,产量和收益都很可观。
6年过去了,现任麦城村党支部书记的班丛会和村“两委”其他成员不松劲,带着村民一起种植,让大伙儿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如今,7亩“试验田”已变成70亩“致富田”,2.6万多株葡萄苗茁壮成长,当年的4人入股已变成现在18户村民一起分红。
“今年的葡萄已成熟上市,是个丰产的好年景,收益还算不错的。”班丛会说。
“班书记带着我们一起种葡萄,每年收益保底就是4万块。”早上9点,农户陈兰艳在葡萄园忙碌完,开始收拾农具准备回家做饭。
此时,廖德运的工作才刚开始。
廖德运结束由镇里组织的电商培训后,便马不停蹄地和26岁的合伙人尹云回到百花湖镇谷腊村,直接上山查看天麻、林芝的生长情况。
“了解到家乡的发展前景广,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力度大,当时就想着回家创业。我们这里的土壤、气候都很适合搞林下种植。”廖德运停下手里的活计抬头告诉记者。
今年初,在外从事工程工作的廖德运回村种起了天麻和林芝。
“光赴外考察就去了好几个地方,过程充满波折,可是吃了不少苦。”廖德运回忆道。
谈话间,到了中午,日头越升越高,廖德运和尹云收拾妥当,背起背篓,准备回家。
廖德运的妻子已经做好了饭菜,犒劳在外奔波忙碌的他们。“如果没有妻子默默支持,我或许不会如此大胆尝试。”廖德运说。
离开廖德运家,太阳已经完全下沉,可天空中的余晖仍未散去。当记者找到徐正祥时,他正和公司人员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
“回来创业发展这条路走对了。”今年42岁的徐正祥曾外出务工多年,2020年返乡后开办农业科技公司,亲历了产业发展给这个村子带来的变化。
地处百花湖省级风景名胜区,昔日的百花湖镇石操村,同很多山村一样,守着绿水青山,却没找到“金饭碗”,年轻人多外出务工。
“我自己有技术,就发动周边邻居农户和我一起做,还专门打电话给在外务工人员回来创业。”今年4月,徐正祥打电话给在深圳务工的卢兰姣,请她回来帮忙打理公司。
“回来前比较忐忑,但这两个月生意不错,不仅离家近了,每月还能拿到5000元工资。”卢兰姣很满意现在的工作。
徐正祥不仅搞种植业,还搞起了智慧农业,尝到甜头的他决定把种植规模继续扩大,不仅自己走上致富路,还要带上周边农户致富。
徐正祥为壮大种植产业,他向村“两委”报告,积极对接区相关部门,引入奖补政策,鼓励群众扩大规模种植。并利用各种项目资金准备建设保鲜库,利用错峰销售,增加村民收益。
同时,徐正祥还广泛宣传就业帮扶政策,动员村民参加技能培训,就地就近务工增收;挖掘乡贤能人,动员有眼光、有思路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落实政策激励措施,今年24岁的张忠林就在他的动员下,返乡创业。他还帮助农户申请产业奖补资金,协调技术指导,已有11户依靠产业走上致富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2-05/343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