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市:打造乡村人才振兴“智”高点
王思沛 杨雄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水稻亩产量从900斤提高到1100斤,多亏了邵专家的指导。”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狮溪镇田源合作社理事娄方书对邵鹏满怀感激。
娄方书口中的“邵专家”,就是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专业,现任狮溪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的邵鹏。
“把鸭子投放在稻田中养殖,鸭子可以吃草、吃虫,鸭子粪便可以当肥料,科学地生态循环,不破坏环境。”这就是田源合作社推广的“稻+鸭”生态种养模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遵义市深入实施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和后备力量“双培养”工程,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内强“领头雁”,乡村有了“主心骨”
“丁书记,我们家的猪好像生病了”“我栽的辣椒要绝收了,丁书记,今年太干了”……这位在村民有困难时就会想到的“丁书记”,便是湄潭县抄乐镇河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丁玉。
2020年初,了解到遵义市启动了村级组织“双培养”工程后,丁玉便及时报了名。在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乡村振兴市级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后,她干劲更足了,经常向挂帮领导、农技专家请教,逐渐成长为农村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深得当地村民信赖。
河坪村还通过引进马桑菌林下种植技术,全面发展林下经济,改原木种植为菌棒生产,将年产值从30万元提升至100万元。259家农户从生猪养殖、林下种植中获得分红211.8万元,合作社增收51.3万元。同时还组建了蔬菜专业合作社、肉牛产业合作社等,帮助留守老人、妇女实现本地就业增收。
自2019年实施“双培养”工程以来,遵义市先后从村“两委”成员中动态培养了市、县两级领军人才563人,从中职学校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遴选培养村级后备力量13749人,其中1637人在2021年村“两委”换届中进入村班子,较好释放了村级组织领军人才“矩阵效应”。
下沉“智囊团”,产业有了“路线图”
“要注意降温天气,及时给蜜蜂补充水分和营养,注意水要清洁,最好每隔3天对蜂场消毒一遍。”近日,在正安县安场镇正江村养蜂基地,国家科技特派团成员韦小平正跟养殖户交流蜜蜂养殖技术。
“老师们来得太快太及时了,这几天我的蜂场出现了一小部分死蜂,昨天刚在群里咨询,今天就过来告诉我怎么预防和处理,有他们在,我养蜂更有信心。”蜂农包远强说。
在统筹选派好科技特派员的同时,遵义市还结合各地实际,选派了一批曾担任正科级及以上实职的领导干部到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
60多岁的原遵义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罗吉胜,到播州区洪关苗族乡小坝场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已经有两年多了,察村情、访民意,抓组织、强队伍,捋思路、调产业……他总是忙碌在田间地头。
据悉,遵义市目前选派了268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和334名科技特派员进驻乡村,举办农业技术培训会6000余次,实地开展技术指导1.5万余人次,帮助解决农业产业技术难题9000余个,推广新技术606余项。
回引“农创客”,农民有了“新职业”
山野间上千只大小不一的梅花鹿围栏而聚,有的精壮,有的灵巧,或依偎休憩,或埋头食草。这些梅花鹿的主人是绥阳县青杠塘镇野茶村村民赵伟,2016年至今,在外经营药材的他返乡创办梅花鹿养殖场,一直潜心经营,成了绥阳县梅花鹿养殖能手。
“6年时间,赵伟采取‘公司+支部+农户’模式,壮大了村集体,也带动了70余户群众通过养鹿、务工、种植黑麦草等途径增收致富。”野茶村党总支书记骆俊伟说。
在仁怀市苍龙街道水塘村,“90后”返乡创业青年李杰正在精挑细选每一把角制梳,打包装箱发往沿海城市。2020年3月,在省外一家梳子厂务工多年的李杰,通过水塘村党支部的帮助,创办了仁怀市艺佳人梳业有限公司。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2-01/34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