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当农村老人“吃饭”成难题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中国75岁以上老人的贫血率达到17%,农村地区的高龄老人贫血率接近20%,贫血率的背后反映了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营养不良问题。

  沂源县委宣传部干部张琦告诉记者,县里留守、独居的老人越来越多,老两口一起时还会做顿像样的饭菜,一旦单独生活,饭菜就“糊弄”起来了,往往是水泡饼干、水泡米饭馒头,青菜一周都难见一根。“稍微有点劳动能力的老人会一直干活、挣钱,补贴子女,吃饭这件事就是能省则省。”

  目前,营养问题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付萍说:“农村老人们收入偏低,花在食品上的钱少之又少。在他们心里,看病买药、资助子女、购置农资农具、盖房置业,哪个都比‘吃饭’重要。但实际上,老人们很多都有吞咽障碍,消化系统不比从前,80岁后咬合能力只有年轻人的20%左右,所以对饭菜的要求更应该讲究。”

  

  掏一块钱,能吃啥?

  如何让郭公正老人吃上一口舒心饭,成了张守英心里放不下的事。

  一番思量之后,张守英决定让爱心人士们的捐款“拐个弯”。她请有劳动能力的邻居、原贫困户陈淑芳担任郭公正父子的护理员,主要就是给俩人做一日三餐,顺便干些洗洗涮涮的活。两个月下来,不仅爷俩吃上了热乎饭、穿上了干净衣,陈淑芳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2016年,郭公正和陈淑芳“结对帮扶”的尝试,让张守英受到莫大鼓励。村里老龄化严重,全村1537口人中,60岁以上老人达到469位,649名常住人口中,就有450位是老人,普遍面临的“吃饭”问题该怎么解决?“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方式显然难以推广。于是,村里投资4万多元,收拾出两间屋子做厨房、餐厅,把“赋闲在家”的4位巧媳妇雇来做饭、搞卫生,最大的70岁、最小的55岁,每人每天有40元工资。当年7月,红泥崖村的幸福食堂算是正式开张了。

  “每周一次的水饺,顿顿新鲜的时令蔬菜,遇到老人生病、下雨路滑,还会把饭菜打好送上门。”张守英说,“考虑到老人们情感孤独、卫生状况不佳,村里还买来了电视机、洗衣机,隔壁屋也装上了淋浴间,大家不仅能在餐前饭后拉拉呱、看看电视,一周还能洗上一次热水澡。”

  至此,老人吃饭这件事在红泥崖村有了着落。到2021年7月,村里在食堂的基础上又建起了有36张床位的互助养老幸福院,厨房、餐厅、日间休息室、心理咨询室、室内外健身设备等一应俱全,这也标志着红泥崖村的幸福食堂步入“2.0”阶段。

  记者前来探访时,已是深秋,大理石铺就的院子里被法国梧桐的落叶点缀。院子位于村里的中心位置,“回形”的大瓦房刚被修葺一新,正对大门的一排有40多米宽,醒目、敞亮,分别是康复室、娱乐室、心理咨询室,两侧则是幸福食堂、洗衣室和浴室。这里更像是一个成熟的城市社区。

  临近中午,饭点已到,娱乐室里鏖战了几局象棋的老人们,陆续到食堂打饭了。78岁的村民张纪红赶了个早,由于天气渐冷,她最近都把饭菜带回家,看到记者后便坐下,把村里发的不锈钢饭盒放在桌子上,又习惯性掏出手绢,小心翼翼地将溢出的汤汁擦拭干净。

  张纪红打开饭盒向记者展示:“上面盛米饭、馒头,中层放菜,今天是白菜猪肉炖粉条,底下盛汤,冬天最冷的时候拿回家也不会凉,汤还烫嘴哩。”张纪红老人很是满足,“闺女给我掏一块钱,就能吃上一汤一菜一主食,每天不重样!”

  据了解,村里为所有老人都配了两个饭盒,并贴上名字,每次打饭的时候把次日的空饭盒带过来,这样工作人员就可以每天提前把饭菜盛好,老人们来了直接拿走。

  目前,红泥崖村共有80位年满75周岁的老人和15位残疾人到食堂吃饭,每餐的标准是5元,其中县乡财政支持3元,村集体补贴1元,剩下1元一般由老人子女承担。每逢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幸福院还会举办粽子宴、月饼宴、水饺宴等节日主题活动。遇到恶劣天气等特殊情况,红泥崖村“两委”成员便化身义务送餐员。陈维金就是其中之一,他每天上午11点以前都会骑着村里专门配备的电动三轮车来到食堂,为路途较远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

  历经六年多,红泥崖村的实践成了幸福食堂和互助养老模式在全省最早的探索之一。目前,日照全市2913个行政村中已有1378个村建成了长者食堂,4.23万名农村老年人享受到各种形式的助餐、送餐服务;有条件的村单独建,不具备条件的村以中心村中央厨房配餐的方式开展助餐服务;市级财政每处给予3万元到5万元一次性建设奖补,每年还有5000元到1万元运营补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载体 芦苇 群体 结对帮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