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政府对乡村提供的诸多支持条件下,很多乡村都发展了产业,建立了合作社,但是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人才。因此,如果能够确保有为乡村服务的职业管理人才,这就会使更多农民参与的市场主体发展起来。从这些意义上讲,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和美乡村建设,更需要聚焦保障农民利益。
张琦:如何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关键是要做好能够参与和愿意参与的两个机制。一方面,要完善乡村建设决策机制,让农民能够参与。过去有一些乡村建设项目的选择是政府或者村委会说了算,农民很少能够参与其中,结果最后效果不太好。为此亟须建立一套乡村建设项目选择的实施制度和监督制度。实施制度重在明确乡村建设中农民参与的硬性要求,监督制度重在能够让农民监督村干部是否落实了农民参与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建立乡村建设激励机制,让农民愿意参与。乡村建设要及时准确地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把农民最急需、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设施建设好、维护好,对于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农民要通过多种渠道予以表扬和激励,只有让农民在乡村建设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才能不断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
乡村建设是一个复杂多维的工程,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乡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之间的一系列关系。而“和”恰好是一种动态协调的系统理念,能够很好地引领我们寻找乡村建设的思路
主持人:“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文化在我国,特别是在广袤乡村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从古人以“和”文化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能够得到哪些启发,以更好地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张琦: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和”是一个应用较为广泛的理念。谈天下,是和平观;谈国家,是和谐观;谈家庭,是和睦观。如果我们深入细致地观察农村,就会发现乡村建设其实是一个复杂多维的工程,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乡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之间的一系列关系。而“和”恰好是一种动态协调的系统理念,能够很好地引领我们寻找乡村建设的思路。
因此,在村庄规划布局中,要注意保护传统村落,保留村庄特色,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实施分类推进,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实现村庄形态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农民的审美观。在产业发展规划中,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民从土地中获得收益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大自然,尽可能避免乡村建设的“水泥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要发挥家庭的团结力量,塑造和睦文化。近年来,各地创新开展的文明家庭、尊老爱幼家庭、重教家庭等评选活动,就是一些很好的实践,要持续深化和拓展。
卢关荣:“和”文化在我国的广袤乡村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基因、内核。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蕴含着“和”的思想理念,就是要求同时、整体、系统地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以浙江省金华市的实践为例,我们在产业上推进三产融合协调发展,建立小农户融入现代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在生态上,重视城乡生态规划,推动乡村绿色景观、水体景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尤其在文化上倡导培育“信义和美”金华精神,加强“八婺好家风”。同时在治理方面,建立党建统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治理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建设农民高频应用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以和谐共治的方式促进治理体系的和谐,实现“富裕夯和、美丽怡和、文化熏和、治理促和”,全方位打造和美乡村。
主持人:近年来,农村非遗、“村BA”等乡村文化产品或现象越来越引发社会关注,这对于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怎样看待乡村文化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的价值?如何更好发挥乡村文化的作用?
李小云: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保护乡村的文化,失去了文化,乡村建设就没有灵魂。农村非遗、“村BA”等乡村文化产品或现象越来越引发社会关注,主要原因就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乡村文化受到较大冲击,在过去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很容易走上重视城市工业、轻视农村农业的路径。这一路径的最大问题是将乡村贬值化,从而导致乡村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乡村文化价值的流失,不仅仅是文化流失本身的问题,同时也会导致资源和人才的流失,因为资源和人才不会向没有价值的方向流动。因此,乡村建设需要将乡村价值的重建作为重要内容,而重建乡村的价值需要有承载这些价值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形态,这是文化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的重要作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1-17/340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