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京城
——一个农贸市场幼儿园的十八年独行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颜旭
四环游戏小组的老师们带着孩子们画画。
孩子和老师们一起装点的教室。
四环游戏小组的大门。
这扇位于大半截胡同,除了门牌号没有任何标志,跟普通居民住宅毫无两样的大门里,藏着一家叫四环的幼儿园。
要去采访四环游戏小组的时候,我有一肚子的疑问和担心。它听起来并不像一家幼儿园的名字,它是在北京四环的位置吗?还是在四环胡同?为什么在地图上搜不到它的地址?这种公益性质的幼儿园还在经营吗?好不容易找到了地方,敲门却没有人回应。向周围人打听,却被告知已经好久没开门了。“终于找到你”的喜悦瞬间就被更重的疑虑与担心冲走。
第二次去,才敲开了这扇位于大半截胡同,除了门牌号没有任何标志,跟普通居民住宅毫无两样的大门。我终于走进这个故事里,去倾听他们18年来的风雨和坚守。
可怎么教呢?
故事还要从一个大型农贸市场说起。在它被拆除之前,因为靠近四环胡同,老百姓就叫它四环市场。市场里700多个摊位的摊主,大都是20-40岁的青壮年农民工。他们的孩子未到上学的年龄,就搁在市场里长大。“平时就是一群孩子在市场上乱跑,也会担心,但孩子不在摊位正好可以安心做生意,而且周围都是熟人,跑哪儿了都能打听得到。”摊主表示,他们也不是不知道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但由于户籍限制、收费高、接送时间严格、孩子不适应封闭式管理等原因,只好望“园”兴叹。直到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系教授张燕的出现,这群“菜娃”的上学之路才迎来了转机。
2004年3月,张燕带着她的学生们在四环市场上进行学前教育调查时发现,散居的学龄前儿童有80多个,绝大多数都没有进入托幼机构。“整天在市场上乱跑,这不是个办法呀。”张燕很是着急。其实摊贩们也希望能有一个就近的看护点,“特别热心,愿意跟我们一起想辙。”就这样,张燕跟她的学生们萌发了在市场中探索非正规学前教育的想法。
想法是好的,可怎么落地呢?毕竟谁也没有听说过菜市场里有幼儿园。而且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但凡有多余的地方,就会变成摊位,哪里还能装得下这些孩子?”张燕带着他们走遍了市场内外的边边角角,“最终市场管理办公室答应帮忙,让我们在办公室的院子里开展活动。”
场地终于有了,可怎么教呢?张燕知道,这些孩子散养惯了,传统的学前教育模式并不适合他们。她想到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提出的游戏小组(Pre-schoolplaygroup)的理念,游戏小组的主旨是社区家庭自助育儿,活动以自由游戏为主。通常由儿童父母集体出资,不以盈利为目的,每个孩子的父母必须轮流参与到实际教学中,化身为老师带小组的孩子做活动,课程内容与小组运营方式也由儿童父母开会构思。经过几十年发展,游戏小组在欧美等国已成为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这跟张燕的教育理念十分契合:学习和教育是自然而然在生活和游戏中发生的,孩子感受不到被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现在的教育就是太用力了,太刻意了,太想要教你了。”而且学界普遍认为,游戏是最符合幼儿天性的教育方式,孩子能在游戏中学会自我照顾、群体合作,培养积极的心理状态,激发创造力等。
张燕的初衷也不是来帮摊贩们带孩子的,毕竟志愿者老师们大都是张燕的学生,早晚要毕业,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们是想和所有参与者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让家长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1-14/340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