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行走在村里的观光农业区,樱桃、杨梅、柠檬、柑橘等四季果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盎然。在地里,村民正忙着栽种红枫树苗。“最多三年,这些不足一米高的红枫树苗就能长成遮阴的大树了。”赵大叔擦着额头上的汗,笑得很灿烂。
鄢静告诉记者,海龙离不开工业,但同样离不开农业,这是海龙可持续发展的必须选择。
从能人治村到精英团队治村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有力推进,海龙村出现了村级组织与各种经济组织共存,本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互融的局面。党员人数原有47人,到2009年底已有党员207人,分布情况比以往复杂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依托行政村设置党组织的方式已无法有效整合村域内各种生产要素,难以适应党员发挥作用的要求。”鄢静说。
海龙村打破原来党组织设置的格局,探索“一统三分”的模式,即:组建海龙村海龙中小企业党委,实行统一领导;按照分功能、分行业、分年龄的原则,在村党委下分别设改革发展、综合服务、青年创业和夕阳红4个党支部,设机械、木业2个党总支。
对于党组织的延伸全覆盖,有的民营企业老板对此很抵触,认为企业只要照章纳税就行了,党建工作“务虚”不“务实”,只会影响生产。为了打消业主的顾虑,海龙村党委确定了“三围绕”、“三不与”方针。即在开展党组织活动中做到:围绕经营工作目标定计划,围绕经营工作节奏搞活动,围绕经营工作节奏树典型;不与经营工作争时间,不与企业实际相脱离,不与工作成绩争名利。
实践证明,这样既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又使党的组织体系与生产力布局体系、生产关系变化状况相适应,为海龙村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在海龙村,已经不是一、两个能人治村,而是一个经过考验、得到群众认可的精英团队治村。
村党委抓住重庆市实施万名大学生村官、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支教支医、万名机关干部驻村这项“三万计划”的有利时机,创新引才聚才机制。现在全村9250名外来务工人员中,有815名曾在城镇国有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过。
一位放弃国有企业管理职位应聘到海龙的女党员告诉记者,她在原单位虽然收入高些,但总感到无事可做,在海龙村却感到事情做不完,学到了新知识、新本领,生活很充实,自我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08/184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