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本报记者 吕明宜 左旭东 李丽颖 吴砾星 杨娟

    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地,两口烂泥塘。而如今,这里绿水青山,风景如画。

    别致的民居,通畅的马路,稻香四溢的农田……湖南省津市市灵泉镇同兴村神九堰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出神奇魅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这一华丽转身源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349万元的财政投入,不仅让2000多亩农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大幅提升,还吸引多方投资,有力带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大发展。

    这只是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缩影。初冬时节,记者行走在三湘大地,探寻农业综合开发用综合成效勾画的那一幅幅美丽的田野画卷:一方方连绵的田,一排排笔直的树,一道道纵横的渠,一条条平坦的路。农业综合开发让这片希望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打牢基础,高标准农田成为风景线

    “片片结泥块,层层累厚深。土能生万物,地可出黄金。”这是古人对土地的美好期盼,连续实施23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土里刨金”打下坚实基础。

    1989年湖南成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省份,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初步设想,湖南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造中低产田。21年来,全省累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226.5亿元,其中财政投资106.3亿元,共改造中低产田2435万亩。

    身处洞庭湖腹地的益阳市南县是一个湖区农业大县。驻足该县三仙湖镇新联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一条条机耕路纵横阡陌,一座座机耕桥井然有序,南茅运河的水从笔直的衬砌渠道悠然流入。在这里,田成方、林成网、渠成系、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已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走在衬砌渠边,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副主任龚次元俯下身子,为我们拉开渠壁上的灌溉拍门,只见渠水顺着进水口汩汩地渗入旁边的农田。

    项目区村民肖喜福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往年靠天吃饭,‘该来水时缺水用、不要水时水成灾’,只能眼睁睁望着粮食减产或绝收。沾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光,这水现在通人性、喊得应了!我家8亩水田,以前只种一季水稻,今年全改种双季稻了。虽然遭遇天旱,产量却没受影响,早稻亩产近千斤、晚稻亩产达1100多斤,除掉每亩600来元成本,纯收入比去年足足高了近万元。”

    南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负责人彭晋安告诉记者:“新联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是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涉及4个行政村1.15万亩耕地,共投入1356万元,而其中80%的投入与‘水’相关。灌排渠道修到了田头,毛渠连通主渠,灌溉方便,今年大旱正好就派上了大用场。”

    今年湖南虽然遭遇大旱,但许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依然稻谷丰收,没被旱灾“卡住脖子”。

    湖南省财政厅副厅长郭秀宏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全省将土地治理项目70%的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共新建、维修和加固小型水库2407座,新建和改造排灌站6642座,新建和维修拦河坝3197座,硬化衬砌灌排渠道6.89万公里。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湖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骨干和中坚。

    农田水利设施完善了,“单改双”也推开了。  

    双季稻面积的增加,为湖南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稳产增产基础。据估算,双季稻的面积潜力还有500万亩,仅此一项,粮食就有增长50多亿斤的潜力。

    石坝村村支书谢其阶说:“除了增产增收,最大的好处就是‘三省’。省力了,闸板一提就能灌溉了。省时间了,以前放点水下田,满地流,半天到不了田头,现在用不了一半时间。省钱了,以前旱了,得自己用柴油抽水机,花费太高了,省下来这几项,不都是我们赚的!”

    要问项目区最大变化是什么?村民肯定地回答:一是水,二是路。

    在项目区,一条条平直的机耕道伸向田间地头,铺到每一家农舍跟前,把整个田野和乡村连接在一起。这不仅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耕作和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方便群众出行,把项目区群众从肩挑背驮中解放出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综合开发 产业化 土地 双季稻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