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学规划、资金筹集等工作的同时,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还不断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健全“奖优罚劣末位淘汰”机制、创新项目评审机制、创新计划、统计、决算会审等机制,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迈上了新台阶。连续6年做到“当年项目、当年高质量建成、当年发挥效益”,让河南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特别是《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的出台,更使河南农业综合开发有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农民是开发主体也是受益主体,为了保障大家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开发伊始,很多项目村就都成立了由各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组成的农业综合开发理事会,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全程参与整个农业综合开发的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及后期维护等各项工作,为解决筹资投劳、占用耕地、工程拍卖管护等方面的问题搭建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保证了开发工作的顺利展开。
“不打无主井,不栽无主树,不建无主建筑物。”对于农开工程的使用寿命来说,工程施工质量是基础,后期的管理维护是保证。为了杜绝“有人建、有人用、没人管”现象发生,河南农业综合开发强力推进项目产权制度改革,明晰管护主体,在确保群众受益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开工程的效益。
作为“效益最显著、农民受益最直接”的农业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应被赋予更重要的责任
“中原经济区建设”探索的是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挖潜,如何让制约粮食生产的“瓶颈”得到彻底解决?产粮大市纷纷给出了“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坚持集中投入”的答案。
大家认为,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应在投入上加大力度,使其在强基础、保粮食、兴产业、促增收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多年来,中央财政对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高度重视、鼎力支持,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资金由2005年的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亿元,对河南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稳定提高粮食产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河南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主要困难仍是资金问题,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影响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稳步提高河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
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最多的驻马店市为例,1988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该市累计改造了中低产田488.8万亩,但十多年前改造的农田亩均财政投资仅100~200元,已建工程基本过了折旧期。虽然目前中低产田改造每亩投资800多元,投资标准已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与实际需要仍有差距。此外,截至目前全市还有中低产田面积700多万亩,每年全市开发面积只有20多万亩,照这个进度,现有中低产田全部改造下来需要几十年时间。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了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中“2020年改造中低产田5000万亩”的任务,但记者了解到,从2008年到现在,各级财政投入只够改造六七百万亩中低产田。如果继续按照目前中央财政资金投入规模,5000万亩要到2040年才能完成。
另外,农业综合开发水土田林路“五指成拳”,最能体现“综合”效益。然而目前涉农项目多,标准不一、投入渠道不一、治理效果不一,分散了资金效益,加重了重复建设。仅中低产田改造就有“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等,由于各部门均是根据上级的资金渠道和工作重点分别编制规划或方案,分头实施,基层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衔接机制和具体办法,所以,存在内容不统一、布局难衔接、成效难统计等问题。
此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建议,现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筹资筹劳困难,上级财政部门应适当增加投入,进一步减少项目区乡村筹资筹劳在总投资中的比例。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08/176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