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强农业筋骨稳“中国粮仓”


    集中资金突出重点,瞄准粮食生产核心区,打造“粮仓中的粮仓”

    “资金安排要向高标准农田聚焦,项目布局要向粮食主产区聚焦。”回良玉副总理提出的要求,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指明了方向。

    2009年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的目标。而完成从1000亿斤到1300亿斤跨越的主要技术路线,就是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在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和豫北山前平原15个省辖市95个县共7500万亩耕地上,完成2500万亩吨粮田的巩固和5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实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67亿斤。

    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客观实际,要求河南粮食生产的文章,必须在这75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上做足做透。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说,强基固本抓关键,河南按照“两个聚焦”的要求,瞄准产粮大县,集中投入,大规模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这些粮食核心区打造成高产稳产的永久粮仓。

    有限的资金,面对在高起点上继续增产的任务,势必要求每一分钱都能催生出最大效益,而不能撒胡椒面。2005年,河南省调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方式,以县为单位,在国家批准立项的121个农业综合开发县中选出许昌、滑县等24个重点县,集中70%的中低产田改造资金,集中连片、规模开发。

    “就是要让最适宜种粮的地方多产粮,这些重点县粮食产量在10亿斤以上、商品粮在6亿斤以上、耕地在130万亩以上、中低产田在100万亩以上,是河南‘粮仓中的粮仓’。”井剑国介绍说,2008年,重点县数量增加到27个,目前扩大为30个。

    事实证明,政策发挥了最大效应。综合开发重点县粮食产量占全省总量的42%,每年新增粮食产量占全省70%左右。2011年重点县项目区粮食平均单产达到550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75公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多元。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不光要建好“硬件”,还要配好“软件”

    先进的节水灌溉设施、配套的耕作机械、大面积特色产业基地……在许昌市襄城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区,记者感受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者们认为,不光要建好“硬件”,还要配好“软件”,才会发挥出粮食生产的最大优势。按照“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除了水土田林路等工程高标准外,先进适用的优良品种、技术、设施、装备也成为项目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2011年,河南在全国率先立项实施33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县,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100多万亩,新乡、许昌、商丘、漯河等市都建立起了3万亩、5万亩至10万亩集中连片的项目区,成为引领现代农业的亮点。

    “今年小麦亩产超1200斤,玉米达到1440斤!”提起自己的农田被“高配”,襄城县庄库镇农民温学田至今都兴奋不已。他说,产量这么高,应给科学种田记一功。

    “土地治理一结束,科技手段跟上来,在开发一亩地增300斤粮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还能再增百十斤。”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黄幸福说,三年来,河南共组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500多项次,培训农民166万人次,较好地解决了农业技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使科技贡献份额比非项目区明显提高。

    2010年,河南省还决定用省级集中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资金,组织省农大、农科院、省农技推广总站专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在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县选定20个县,打造百亩高产攻关田,千亩高产示范片,万亩高产示范方,辐射带动50万亩的高产攻关。

    为充分挖掘每一亩土地的增产潜力,各产粮大市纷纷打起了先进适用的科技牌。许昌市在高标准农田示范方里,实行“三到三结合”农技推广模式。驻马店市“七统一”社会化服务管理模式让一大批农业技术和装备及时得到推广应用。南阳市通过综合组装节水、栽培等技术,确保项目区每个农户家庭都有一个“科技种田明白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综合开发 粮食 中低产田改造 粮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