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强农业筋骨稳“中国粮仓”


    图为河南省襄城县库庄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本报记者张建堂摄

    本报记者 季林 陈四化 李海涛 张培奇

    河南,农业大省,“中国粮仓”。在仅占全国1/16的耕地上,生产了占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不仅满足了全省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和粮食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而且每年还调出400亿斤的商品粮和粮食制成品。今年粮食再夺丰收,夏粮实现“九连增”,总产登上1100亿斤台阶,连续第六年超千亿斤。

    河南,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每一项国家战略,都要求河南的粮食生产,只能在高起点上继续前进,不能后退。如何保证粮食的长久安全?归根到底是要有稳定可靠的生产能力。稳定可靠的生产能力哪里来?农业综合开发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河南,是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策源地,也是1988年我国首批立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省份之一。几十年来,农业综合开发承担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繁重任务,中原大地上一片片贫瘠的土地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强筋壮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产奇迹。创造奇迹的同时,河南农业综合开发的经验和做法,也成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面旗帜。

    开发一亩地,多打300斤粮,中低产田改造为稳粮增产奠定坚实基础

    “河南自然灾害频繁,要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完善机井、桥涵、水渠、道路等设施建设,夯实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努力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要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效益,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11月中旬,当记者走进河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看到的是条条通田的路面笔直平坦,两旁树木的枝条在微风中轻摆,一座座井房整齐地伫立在地头,郁郁葱葱的麦田一望无际,勾勒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乡野画卷。

    在驻马店市遂平县常庄乡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内,东西长4.2公里、南北长2公里的主干道上,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唱起了主角,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出来遛弯的大兴村村民盛国忠欢喜地对记者说:“以前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骑个摩托车都墩得慌,一下雨小四轮都没法走,陷到泥里就‘趴窝’,去趟乡里办事,没半个小时到不了,现在都修成水泥路了,骑上电动车十来分钟就到了,还可以看看路两旁的好庄稼。”

    盛国忠家种了6亩地,3亩在项目区内,3亩在项目区外。老盛说,别小看这一部分在内,一部分在外,差别可真大。今年夏收时他家项目区内小麦亩产达到近1200斤,秋玉米也在1200斤以上,每亩年产量比外面的地高出300斤左右。

    “晴天一身土、雨天难出门”、“收获靠肩扛、农机难进地”、“涝时水汪汪,旱时一片黄”是常庄乡党委书记魏景华难忘的记忆,“以前我们这都是坡洼地,基本上是‘望天收’。农业综合开发后,项目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井配套、旱能浇、涝能排、品种优、结构良的田园化格局,解决了我们多年来想做而又做不了、农民热切盼望自身又无力解决的问题。”

    在今年3月份竣工的南阳市宛城区高庙乡项目区,典宝村村支书李海生告诉记者,去冬到今春连旱,项目区新打的机井全部派上了用场,农民非常满意,一个劲地夸赞这些机井是“及时雨”、“救命水”。而且在项目区种田,省时省力省水省钱,在地头的井房上一刷卡,水就自动出来了,比以前用柴油机浇地省一大半钱,播种收割都是机械化,一个妇女侍弄十几亩地都没问题。

    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2年来,全省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资金14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62.5亿元,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600多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60多亿斤,为河南粮食产量连续六年超1000亿斤作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全省还有中低产田6497万亩,按照20年来每改造一亩中低产田,平均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67公斤计算,在现有农业生产水平下,河南现有中低产田蕴藏着210多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井剑国告诉记者。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综合开发 粮食 中低产田改造 粮仓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