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农村建设需要依托产业发展。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表明,新农村建设必须依托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提升造血功能,实现永续发展。这就需要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扩大招商引资,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和多功能化。依托产业发展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优势品牌为载体,创新发展理念,整合区域特色优势资源,将高新科技、文化创意等要素融入现代农业生产,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附加值,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并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业休闲、体验、教育、文化等功能的需求。“宁国模式”告诉我们,通过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丰富了农业产业内涵,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新农村产业的提升与转型发展,而且实现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使农味更浓、乡味更香。
(四)新农村建设需要坚持统筹城乡。统筹城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当前各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如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化脱节,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对立等,均与统筹城乡不到位有关。因此,需要整合城乡经济、自然、文化、政治、社会各方面资源,通过要素统筹,促进新农村建设各环节相协调,城乡一二三产发展相协调,新农村环境保护和工业化相协调,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协调,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协调。“宁国模式”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统筹城乡,才能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才能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才能实现产业集聚集成发展,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相融合、农业产业和休闲观光产业相融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相融合。
(五)新农村建设需要依靠全民参与。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因此,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处理好农民主体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关系,政策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农民主体素质提升与组织化的关系,农民主体地位与新农村管理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建设要以提高农民福祉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与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获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杜绝无效益或低效益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既是农民主体性的体现,又是农民参与性的体现。因此,应建立体现农民意愿的体制与制度,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政府则主要发挥政策保障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通过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给予财政和技术支持等,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激励农民不仅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者,更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向新型市民、现代产业工人或企业家转化。“宁国模式”告诉我们,尊重农民、组织农民、培育农民、引导农民、调动农民,使广大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法宝,是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得以形成的秘诀所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17/175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