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刘楼村搬迁记


    尤其是近几年来,别的地方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却唯独移民库区的村民们,只能一天天看着村庄破败下去,以至于成为“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每逢刮风下雨,镇里的干部就睡不好觉,生怕塌房子砸死人。

    如今,8年过去了,随时都可能启动的搬迁终于尘埃落定。移民新村就在不远的邓州市裴营乡。驱车一个钟头即可到达。新房村民都看过了,崭新的3层砖瓦房,一字排开,确实很漂亮。

    但是,那就能比“家”好吗?刘楼人眼望故土,沉默不语。

    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历史闪回到2010年3月19日,这一天是刘楼村移民搬迁指挥部成立的日子。全镇13个行政村设立了11个指挥部,刘楼村是其中之一。负责人是镇民政所所长张淑兰。

    知道自己被分到刘楼村指挥部,张淑兰有些发怔。她的第一个反应是——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楼村经济条件太好了,村民们自然不愿意搬迁。更重要的是,他们所要搬去的邓州市裴营乡移民安置点,经济条件实在和刘楼村差距太大。

    邓州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民的收入结构非常单一。赵清群说:“以前在淅川,村里一个70多岁的老太婆,帮人家剖鱼,一天还能赚个五六十元钱,到了邓州能干什么,大家只能出去打工了。”

    村里派了些代表去邓州考察情况,回来的消息让大家变得更郁闷了。村民们不愿意搬迁,看到的都是缺点:地不好、水不好、出路少。

    经济条件的严重不对称使得刘楼村的对接工作变得异常艰难。“我们3月20日下到村里,召开村组干部会,老百姓说啥都不认可,执意要求换地方。”张淑兰介绍说,“头一个星期,全镇11个工作组,其他几个组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进展;只有我们这个组,一个签字同意的都没有。”

    指挥部的人很焦急,但是工作只能一点一点地做。经过一番商议,他们把突破口放在了刘楼村南片。因为历史原因,刘楼村分为北片和南片两部分。南片对于移民安置反对最激烈的村民叫刘书张,他在水库边养了几十网箱鱼,每年至少能赚20多万元。他带头组织全小组89户群众,签订了“攻守同盟”,家家户户都按上了红手印,坚决不同意搬迁。整个南片的村组,也都盯着看他们小组的态度。“如果能把刘书张的工作做通,南片就好解决了。”张淑兰他们瞄准了目标。

    刘书张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连日来家门都不进,不知去哪里躲了起来。指挥部的人找了一星期也没找到他人。直到3月26晚上,张淑兰接了一个电话,确认刘书张就在家里,她赶紧找了一个同事,连夜奔去刘楼村。

    此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外面下着大雨,村里电也停了。因为走得匆忙,张淑兰没带雨具、手电。村庄一片漆黑,就靠着点手机的光芒蹒跚前行,“哎呦”,一不小心张淑兰踩进了粪坑。

    同事劝她回去算了,但张淑兰不愿意错过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顾不得臭,她一瘸一拐地直奔刘书张家去。看到张淑兰这副模样,刘书张有些感动,赶紧让爱人帮张淑兰换了身衣服。但是这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说啥也不搬。”刘书张把头别向一旁,根本就不愿意理张淑兰。

    这样的情况张淑兰见多了,也不在意,一旁自顾自地给刘书张讲起了道理:“南水北调移民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咱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就违反国家政策啊!裴营的条件确实赶不上咱刘楼,但是那里交通便利、离学校近,这对孩子是好事。而且,你现在虽然养鱼收入不错,但等到了2014年,为了保护水源质量,养殖不让搞了,饭店也不能开了,水库地也要被淹了,所有的优势都不存在了。裴营现在看起来虽然不咋地,但是国家对移民有后续扶持政策,只要大家好好干,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说着说着已经是半夜两点多了,刘书张给张淑兰沏了一碗鸡蛋茶。张淑兰一看他给自己倒的不是白开水而是鸡蛋茶,心里瞪地一亮,“有门!”

    第二天一大早,刘书张就主动在搬迁确认书上签了字,不仅如此,他还把全组的89户村民都集合在一起,由乡镇组织了7辆车,全部拉到安置地考察,参观学校。当天晚上,该小组89户村民全部签字确认。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旱地 种子 红辣椒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