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刘楼村搬迁记


    刘楼村党支部的牌子被摘下

    搬家时村民们依依不舍搬家时村民们依依不舍

    乡镇干部们帮村民搬家乡镇干部们帮村民搬家

    搬家时贴心的医疗服务搬家时贴心的医疗服务

    8月底,随着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最后两个村庄的顺利搬迁,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外迁移民集中搬迁工作基本完成。这的确堪称我国水利移民史上的一个奇迹:三峡百万移民中,农村移民45万人,共搬迁了16年,年均2.8万人;黄河小浪底水库涉及河南移民16万人,搬迁了11年,年均1.5万人。而河南丹江口库区16.2万移民,在两年时间内基本完成搬迁,年均8.1万人,移民迁安的难度和强度之大,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

    奇迹不只铸造在今日,早在1958年丹江口大坝工地响起第一声开山炮时,作为中国第一移民大县的淅川县人民,就开始了移民的生涯,淅川历史上六度移民浪潮,几十万淅川人民辗转奔波一生,只为一捧清泉送北京。一位移民说:“希望将来北京人喝上丹江水时,不要忘了我们!”

    淅川不愧为“中国移民第一县”,河南全省16.2万名丹江口库区移民,全部集中于淅川县。因此便有了“河南移民看淅川”之说。

    而在淅川县,则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淅川成败在香花,香花搬迁看刘楼”。香花镇是淅川移民的重中之重,刘楼村则是香花镇移民工作的难中之难。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刘楼村移民搬迁的故事。

    一个“落后”的富裕村

    8月16日,刘楼村,搬迁中。

    未来两三日内,全村647户3000多村民都必须搬离这里,迁至50多公里外的邓州市裴营乡两个移民安置点。

    36℃的高温下,各家各户都在忙着装车搬家。“破家值万贯”,豁裂的锅碗、跛腿的家具都要搬上车去。村民赵老三把院子里的几棵树也砍了。他算了算,为这几棵树他得多付几百元的运费,可能还抵不上树的价钱,但是赵老三说:“是个念想,不能丢。”

    村民曹雪花家的几间砖瓦房已经拆了大半,家具前天已经找车运走。按照搬迁规定,运货和运人的车是分开的,他们得第二天早上坐客车去新家。这天晚上是他们在故土的最后一夜。因为没法开火做饭,村里给送来了方便面。7岁的孩子吃得乐呵,曹雪花却坐在一旁发呆。

    “不舍得吧?”记者问她。

    曹雪花摇了摇头说:“这么好的地方,咋能舍得啊!”说着说着,泪珠子就啪嗒啪嗒掉了下来。

    这里确实是个好地方。紧邻丹江的香花镇,号称淅川县的“华尔街”,水陆交通便利,是全国闻名的红辣椒集散地;而位于丹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的刘楼村更是占尽了香花镇的天时地利,是全镇也是整个淅川县最富裕的村庄。

    刘楼村的农民富裕到什么程度?当地人做了一个比较:2010年,上海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1.3万元,而刘楼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早就超过了1.5万元。

    因为紧靠丹江口水库,村民们多从事网箱养鱼、旅游、餐饮业。整个香花镇,村民拥有网箱6000多个,渔船、游艇近900艘,饭店数十家,刘楼村占了多数。“一对夫妻,只要在江边撑条小船,养殖带餐饮,一年赚个十几万元不在话下。”村支书赵清群对记者说。

    即使是种地,这里老百姓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土地大多数为水库田,不仅面积多,且几经江水退涨淹没,异常肥沃。“只要撒上种子就能收获,根本不用人操心。”

    但就是这样一个“富”村,在记者眼中看来,却显得异常凋敝。整个村子基本上见不到两层的楼房,除去紧靠着水库风景区周边的一些经营餐饮服务的民舍还算整洁外,村子里大部分的房子都非常破落。陈旧的砖瓦房、漏雨的土坯房、崎岖不平的土路,举目皆是。“有钱也不能建啊!”赵清群苦笑。

    2003年,国家颁布了丹江口库区停建令,国家、集体和个人都不允许在库区投入建设,准备随时启动搬迁和移民工程。为此,很多移民的生活条件和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旱地 种子 红辣椒 土地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