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龄长达33年的山东红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张庆真,回想当年,对改革开放大潮所带来的冲击深有感触。她打了个比喻:“就象一个没有一技之长且无显赫家世的人,想要更好地生存,就必须寻求自我突破。”
如何突破?做别人想做却做不到的就是突破。1993年的红日(时为山东临沂市化工总厂——编者注),三元素复合肥从立项到历经千百次的试验,一项引爆行业的专利终于诞生了:填补了中国无高浓度复合肥的空白;消除了国外进口肥的垄断;为中国小磷铵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这项专利,迅速推广到全行业。据不完全统计,25年来,采用红日专利技术的复合肥年产能最高时达2.2亿吨,生产厂数量突破5000家。
一项专利引发的行业巨变就此载入史册。作为这项专利的见证者,身为分析工张庆真说,“她是幸运的”。她和她的工友们,为成品的成功下线,做了大量的分析化验工作,提供了无数个试验数据。
1993年,刚开始试验生产的时候,工艺上需要根据料浆、混酸、复合肥成品中钾的含量调试指标。生产上不停地送样,分析工不停地做样。测定钾含量用甲醛速测法滴定。甲醛是一级致癌物,有特殊的刺激气味。做样的时候,分析工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即使这样,她们没有怨言,为了研发成功,为了早日指标正常,她们拼了!
分析工尚且如此,技术骨干和生产线人员更是“披星戴月”搞试验。“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搬,全靠自己摸索”,这是当时技术研发人员遇到的最大困难。为了在磷铵装置上用转化法生产硫酸钾复合肥,彼时年轻的他们,和这套国内尚属首创的工艺“杠”上了。
复合肥操作指标要求严格,某项指标稍有波动,都会影响整个生产稳定和产品质量。在摸索确定工艺指标、稳定生产的关键时刻,大家连续跟班,巡查工艺、设备存在问题,研究制定解决办法。
专利发明人,时任副总工的李继进一心扑在工作上,在试产最紧张的时候,他爱人远在青海,孩子的一日三餐都无暇顾及,在车间一“蹲”就是三天三夜。而另一位研发人员胡兆平则累得嗓音沙哑,鼻血直淌,同事们劝他休息一下,他笑着用凉水抹把脸,又走进了车间。
4月21日,车间相关负责人组织人员轮番进入造粒机内“打疤”,手磨破了,汗水渗透了工作服,无人喊累叫苦。维修工们维修抢修料浆循环泵,一直干到午夜。
4月23日,为保证氯化钾工段生产正常,车间管理人员组织抢修管道和风机,晚饭还未顾上吃,大家你追我赶,干劲十足。
经过工作人员半年多的摸索试验,在磷铵装置上生产含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获得成功,产品符合ZBG21002-67标准,完全可替代进口复合肥。投放市场后,用户争相点赞:曾经鲁南磷铵一枝花,今日复合肥来当家。
这一消息引得全厂沸腾。1991年进厂的老员工信书宝说:“复合肥研制成功标志着国内硫基复合肥从无到有,解决了高浓度复合肥依赖进口的问题,也为当时国内30家小磷铵企业趟出了一条新路!”
复合肥的研发成功不仅让临沂人欢欣鼓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报纸《中国化工报》更是在第866期头版刊登消息,报道该厂三元素高浓度复合肥产品能使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增产两成以上。
1993年4月,山东临沂市化工总厂向中国专利局递交了名为“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的生产方法”的专利申请,同年,低温转化法生产三元复合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个改变中国农业命运的产业由此发端。
红日人创造了“一项技术引爆一个产业”的传奇,为中国农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报记者 王梅红 通讯员 李从容
红日硫基复合肥当年红极一时,图为排队拉货的车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8-09-18/336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