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学术航标引领肥业方向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


编者按
    2012年11月14日,被誉为“植物营养与肥料界高端学术盛宴”的“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在花城广州落下帷幕。会议以“现代农业中的植物营养与肥料”为主题,充分展示了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不仅对促进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更是对广大涉农资企业,尤其是化肥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著名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到会并作重要指示。来自农业部、浙江大学、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华中农大、南京农大,以及各省市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肥料界的专家们,从植物营养与施肥、新型肥料发展、养分循环与环境、土壤肥力与培肥等方面为农资行业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专家们认为:节肥、高产和环保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植物营养与肥料领域需要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只有在强有力的肥料生产体系保障下,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才能稳固。
    众所周知,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1%的人口,化肥在其中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化肥利用效率低下、施肥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已经摆在行业面前。化肥生产、经营者只有充分认识到当前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了解行业权威人士、科研工作者最新研究成果,才能有针对性地从自身产品入手,进行科技创新,以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朱院士强调:提升肥效


    近年来,中国肥料利用率低是业界共识,尤其是氮肥,在土壤中留存时间短,容易向环境中转移,施用不当极易造成损失。因此,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是肥料使用过程中追求的永恒目标。那么当前氮肥利用效率到底是多少呢?朱兆良院士对782个田间试验总结后得出,中国小麦、水稻和玉米对氮肥的利用率在30%~41%之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等对2000-2005年不同作物和不同区域试验结果分析后发现,目前主要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在不同地区间的变异很大,变幅在10.8%~40.5%之间,平均为27.5%。
    与会专家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中国低肥力土壤上获得高产须加大养分投入。按照肥料报酬递减的规律,相应的每公斤肥料养分增加的产量(农学效率)必然有所下降,同时也表明中国养分管理和施肥的科学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专家们认为,在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唯一选择就是继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施肥技术和肥料利用效率没有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肥料的需求量还会相应增长。如何高效使用肥料以保障粮食安全,协调肥料的农学效应、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土肥行业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更是农资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2010~2011年间在河北廊坊砂质土壤上用高丰度15N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施入土壤的氮肥当季利用率为32.36%,损失率为11.32%,土壤残留率为56.32%;第二季夏玉米对上季氮肥还有35.7%的利用率,第二季后,土壤氮的残留为30.72%,两季累积利用率为38.09%,总损失率为31.19%。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原理事长金继运表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在农业部的统一协调和组织下,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全国有关科研教育机构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的平衡施肥研究和示范工作。结果显示,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上,每公斤氮素平均增产10.8~12.2公斤,每公斤P2O5平均增产9.2~11.5公斤,每公斤K2O平均增产6.8~10.4公斤,而国际上每公斤化肥氮素平均增产水稻22公斤、小麦18公斤、玉米24公斤。同时中国粮食主产区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上的氮素用量均远远高于国际上相应的平均用量。
    朱兆良院士对土肥工作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他认为,中国土壤肥料科技工作者在为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很多科技成果,形成了诸如测土推荐施肥、氮肥深施、灌溉施肥、以水带氮、前氮后移、缓/控释肥等成熟的施肥技术,推动了施肥技术的进步。但是,中国人多地少、土地基础肥力差、经营分散、地块面积小、复种指数大、倒茬时间紧等因素,决定了在中国实现科学施肥有其特殊的难度。化肥行业要在国内外已有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易于推广应用的推荐施肥的理念,进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施肥 氮肥 化肥 小麦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