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全力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


创新发展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

经过4年的探索与推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对植物保护工作的多个层面进行了创新发展。

首先,植保体系创新。经过几年的探索,新型植保体系构架基本构成,这就是县级以上国家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乡镇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的“一主多元”的新型植保体系,即国家公共植保系统与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系统。1998~2008年,国家累计投入33.7亿元,建设了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植物检疫、农药检验检测、农用航空等4大类项目1079个,其中省级农业有害生物监控分中心26个、地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站814个。

其次,治理对策创新。对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等3大飞蝗,采用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狠治夏蝗、控制秋蝗,长短结合、持续治理”的策略,累计改造蝗虫孳生地220多万亩,年生防面积50多万亩。对水稻“两迁”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害虫,实施了分区治理策略,即将全国稻区划分为5大区域,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综合治理模式,进行抗药性治理。对小麦锈病,采取了“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治理策略,2005~2007年,推广品种、作物、措施等多样性防控技术3780万亩。同时,借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做法,开展了植物疫情管理非疫区建设工作,首先在苹果、柑橘优势产区试点推进,有效地促进了优质农产品安全水平的提升和出口,并大力推进了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设立了西北、东北和沿海等3大阻截带。

第三,技术模式创新。围绕绿色防控,创新了5大模式,即以基地为主线、以作物为主线、以靶标为主线、以产品为主线和以设施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模式,为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第四,服务方法创新。在数字化预警方面,基本实现了网络化传输、自动化处理、可视化发布、智能化管理。在网络化展示方面,初步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覆盖主要作物、所有省(区、市)的病虫害防控展示示范网络,并使其成为领导的指挥田、植保人员的试验田和农民的培训田。在参与式培训方面,把农民由单纯的生产者,培养成集生产者、决策者和经营者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覆盖了全国18个省(区、市)的水稻、棉花、园艺等多种作物。在连锁式服务方面,广泛建立农资连锁经营网点,就近送货上门,或技物结合服务到田间地头。在专业化防控方面,多种类型的农业病虫害专业化防控组织蓬勃发展,至2008年全国各类专业化防控组织20多万个、防治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10%以上。

第五,工作机制创新。在政府主导机制方面,各级政府逐级成立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机构,发布防控预案或启动应急响应,并逐级签订责任状,实行责任追究制,坚持实行属地管理,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在联防联控机制方面,与哈萨克斯坦联防联控蝗虫,与越南联防联控水稻“两迁”害虫;北京周边地区联防联控蝗虫、草地螟,青、藏、川三省联防联控西藏飞蝗,鲁、豫两省联防联控东亚飞蝗。在防控督导检查机制方面,逐级开展重大病虫害防控督导检查,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主要查病情虫情、用药状况、农药情况、防治组织、防控目标等方面的情况。在投入保障机制方面,2003~2008年中央财政补贴10多亿元防治水稻、小麦、蝗虫、鼠害等重大生物灾害,地方财政也积极补贴应急防控与疫情扑灭所需经费。在依法管理机制方面,着力修订了《农药管理条例》等法规,一些省(区、市)还出台了植物保护条例和病虫测报、农药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法规。

显著成效印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

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使中国的植保工作跨入了一个新时代,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植保技术到位率。主要表现为农业病虫害测报准确率显著提高,植保技术普及率与技术入户率不断提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有害生物 水稻 抗性 检疫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