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以色列农业奇迹:三种体制并存创造高效农业


    发表于《农经》杂志10月刊

  --专访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Ezra Shoshani

  以色列是一个能够创造“农业奇迹“的国家。

  在被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描述为“荒凉、贫瘠和没有希望的土地”上,在水比牛奶还贵的以色列,除了举世闻名的农业滴灌技术,还有很多“农业奇迹”让你震惊:占全国劳动力2%的农业从业人员,提供了全国95%的所需食物;一些农产品占据了40%的欧洲瓜果、蔬菜市场;棉花单产世界第一;仅次于荷兰的欧洲第二大花卉供应国……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以色列的一系列农业奇迹?我们应该向以色列学习哪些发展农业的先进经验?中以两国农业有哪些互补性?中以两国未来在农业领域里将会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合作?

  带着诸多的好奇与疑问,9月18日,《农经》记者如约来到以色列驻华大使馆,专访了以驻华农业参赞Ezra Shoshani。

  热情的Ezra Shoshani先生以这样的一句开场白表达了对我们的友好:“今天是犹太新年节日,在以色列,我们对待‘犹太新年’就像中国人过春节一样。非常高兴在这样一个节日接受《农经》记者关于以色列农业的采访。”

  三种体制并存创造高效农业

  《农经》:我们看到资料里介绍,以色列农业的经营模式集中体现在农业生产的高度集约化,具体来说,一是土地高度集约化、二是水资源利用高度集约化、三是生产组织高度集约化,你认可这种说法吗?请你详细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Ezra Shoshani:如果你看过以色列的地图就知道,我们国土面积相对较小,可供农业使用的土地更是十分有限,但是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靠有限的土地养活我们的国民以及通过出口农作物增加国家收入,就更需要最大程度地集约化利用有限的土地;另一个方面,以色列地处中东,很多土地不大适宜种植农作物,但我们还是利用土地集约化和其他科技手段在艰苦的环境下种植农作物,发展经济,并将农产品成功出口到欧洲市场,实现出口创汇的目的。

  和中国不同的是,以色列的人口大约在120-150年前才开始由世界各国迁回以色列,二战以后的1948年,以色列才开始建立国家,那时,我们什么也没有,没有足够的耕地,没有机器,没有种子。第一批到以色列定居的犹太人是1880年由欧洲迁回的,当时我们的祖先也是什么资源也没有,但是他们深知,要想和周围的阿拉伯国家竞争并更好地生活下去,不仅要靠勤劳的工作,还要靠科学地利用有限的各种资源,也就是集约化。集约化也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

  在以色列建国以后,我们意识到要给从事农业工作的人们一个更高的地位,政府领导层也意识到国民要想生存,必须首先关注农业领域。当时,以色列全国只有60万人口,短短的几年之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回归故土,这时全国的人口已达上百万,这突然涌来的大量人没有住房,没有粮食,但这些人需要吃饭和其他生存的条件,政府为了养活这些国民,就宣布全国的土地,水资源和生产组织要高度集约化,并且大力鼓励农业新发明,鼓励发展农业新技术,从此以后,以色列逐渐走上了农业集约化和科技化的道路。

  《农经》:以色列的农业组织至今有并驾齐驱的三种形式,即公有制集体农庄 - 基布兹、合作社 - 莫沙夫、个体农户 - 莫沙瓦。请你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Ezra Shoshani:这个问题还是得从犹太人最初迁回以色列说起,当时刚迁回以色列的人们由于缺乏各种资源而生活在集体里,在这种集体范围内,邻居们互相帮助和依存,一起去田地里干活,一起抚养孩子,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抚养孩子,就把孩子交给集体农庄抚养,他们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团体,这就是你刚才提到的基布兹。基布兹大约产生于1880年,这种集体农庄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农业发展的,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这种公有制集体农庄形式就很普遍。

  个体农户-莫沙瓦的产生稍早于基布兹,这些农户是较为富裕的移民,但他们在刚迁到以色列的时候也很艰难,因为没有水,土地贫瘠,而且没有集体的帮扶,此外还受到一些流行性疾病的威胁,很多欧洲移民来到以色列后又迁回了欧洲,因为他们受不了这个恶劣的环境,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个体农户坚强地克服各种困难,勤奋地劳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滴灌 土地 干旱 农业新技术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