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与购买化肥的农民交谈
□本报记者刘绪磊王洋谢宝刚
近年来农资市场发展迅速,但化肥市场繁荣的背后一直有着不和谐音———假肥泛滥。虽然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一直开展各种各样的打假活动,但假化肥屡禁不止。农业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查处的假冒农资案件有3700余起,涉案金额超过1.3亿元。其中,假冒伪劣化肥案件占到57%,假冒磷复肥和专用肥又占假化肥案件的73%。几乎所有知名品牌的磷复肥都遭遇过假冒,假肥不仅让农民深受其害,生产企业对此也颇为头痛。
7月23日,记者接到山东省巨野县群众的举报电话,反映一批问题化肥在当地市场销售。举报人说,此批化肥产品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销售价格脱离市场平均价,并且有的产品名称与进口肥料名称相似。于是,记者一行三人在24日上午赶赴巨野县,走访了当地的农资经销商。
下午2时,记者一行驱车来到距巨野县城20公里左右的万丰镇。记者在走访的第一家农资经销店里就发现了群众举报的问题化肥。店主对记者的到来颇为警惕,接连追问记者来做什么,并一再要求出示证件,还一直盯着记者的相机。记者以发放报纸、采访基层经销商的名义与他攀谈起来。在问起化肥来源时,他含糊地说,是从批发商那里进的货,并回避一些敏感问题。记者在这家店里发现的问题化肥包装与国家标准严重不符:有的产品包装上没有标示详细的厂址,有的没有标示电话或是电话打不通,有的产品包装上还标有钙、镁、铁、锌、锰等成分,还有的产品包装上全是英文标识。对于包装与国家标准不符的情况,店主表示不知情。
此后,记者接连走访了四家农资经销店。有一家经销商对记者的到来较为热情,对记者在店里拍照也不忌讳。记者在这家店看到,堆放的化肥都是知名品牌,产品包装符合国家标准,市场价格也较为合理。而其他三家经销商对记者的到来较为警惕,神色慌张。记者在这三家经销店里都发现了问题化肥。
当地一资深批发商表示,这些包装有问题的化肥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他怀疑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此批化肥包装不符合国家标准。正规产品包装都严格遵守国家标准,除标明化肥的有效成分和含量外,还标注详细的生产地址以及企业电话。二是有的产品名称“近似”名牌化肥。这些产品采用与名牌化肥相近的名称或谐音来欺骗农民,并以花哨的包装和低廉的价格来吸引农民。三是产品价格偏离市场价格。与同样含量的化肥市场价格比较,这些产品价格低很多。例如,标称阿根廷产19%-19%-19%含量的硝硫基复合肥零售价为120元(50公斤),而该化肥的市场平均价格在190元左右。氮磷钾含量为19%-19%-19%的“美国新×吉”复混肥每袋(50公斤)零售价为130元,而国产的同样含量产品零售价都在170元以上。他告诉记者,今年化肥行情不好,基层农资经销商的销售利润大幅缩水。而问题化肥以低廉的价格进入市场,经销商的销售利润空间很大,再加上当地农民对肥料真假难以辨识,根本分不清真假好坏。标有同样养分的问题化肥凭借低廉的价格和一些经销商的“热情”推荐,被农民接受。
他认为,假冒伪劣化肥的来源可能有两种渠道,一是当地不法商贩在当地换包装进行批发;二是不法商贩自己做包装,在周围小厂家进行灌装。
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化肥制假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假冒化肥产品主要出现在中间销售环节,尤其是终端销售环节。由于知名品牌化肥生产企业规模大,大多以批发销售为主,只能对一级、二级经销商和地方总代理进行约束,但对基层经销商就鞭长莫及。基层经销商往往良莠不齐,甚至本身就在制假贩假。二是仿冒进口名牌化肥较多。国内的品牌企业在各地都有代理商,一旦出现假货或仿冒产品,企业会在第一时间向相关管理部门反映。而仿冒国外品牌化肥名称或打出“近似”国外品牌包装的化肥,会给农民造成错觉,无法分辨真假。
虽然“山寨化肥”的售后服务和肥料质量无法与品牌肥料相比,但是,问题化肥的出现将对当地知名品牌化肥市场造成很大冲击。有经销商认为这是个别现象,也有经销商称“山寨化肥”市场占有率在30%以上。经销商认为质量低劣的“山寨复合肥”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侵害,同时,“山寨复合肥”产品还扰乱了肥料市场,对市场正常发展非常不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09-08-07/315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