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改革30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成就


通过30年的发展,中国种子产业实力大幅度提升:新品种培育速度明显加快,生产用种的更换周期由原来的10年左右缩短到6~7年;商品种子生产能力由640万吨提高到800万吨;种子加工能力由33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商品种子全部实现精选加工;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种子质量合格率显著提高;国家级救灾备荒种子年储备能力达到5万多吨;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

品种改良取得突破

在水稻育种方面,水稻品种杂交取得突出成就。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70年代,李必湖、冯克珊找到雄性不育野生稻,张先程等发现IR24等强恢复系,实现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其后,陆续选育出“汕优63”等高产组合。矮秆品种和三系杂交稻的育成,增强了抗倒伏能力,大幅提高了产量,而且杂交稻为自花授粉作物利用闯出一条新路子。从80年代开始,湖南等省开展杂交稻两系法研究,育成一批温光敏不育系,培育了一批增产幅度大的超级稻组合。同时,北方开始了杂交粳稻研究。

在小麦育种方面,20世纪60年代中期育成矮秆品种,解决了高产地区倒伏减产的问题。此后,李振声用偃麦草与小麦进行远缘杂交取得了突破,育成“小偃6号”等高产、多抗新品种;鲍文奎等解决了六倍体小麦与二倍体黑麦进行远缘杂交的制种技术。

在玉米育种方面,从品种间杂交过渡到杂种优势利用。20世纪70年代,李竞雄首先育成“中单2号”,而后其他专家相继育成“丹玉13”、“掖单13”、“农大108”、“郑单958”等优良组合,为玉米增产作出了贡献。

在大豆育种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培育和推广“合丰25”、“铁丰18”、“吉林20”、“绥农14”、“豫豆25”、“中黄13”等一大批良种,并育成“吉杂豆1号”等杂交种。

在油菜育种方面,20世纪70年代傅廷栋首次发现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1985年李殿荣选育出第一个三系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华中农大实现甘蓝型油菜黄籽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配套,并育成一大批“双低”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在棉花育种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培育推广了“鲁棉1号”、“中棉12”等一批良种,近年来又推广了抗虫棉、抗虫杂交棉,对提高棉花产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蔬菜、水果、花卉、草类等作物良种培育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种子质量、科技含量提高国家采取发掘、评选农家良种,引进国外品种和大力培育新品种等综合措施,加大繁育推广力度,良种面积迅速扩大。1952年全国粮食、油料作物良种覆盖率只有12%,1957年末上升到57%。1978年以后,国家开展了“四化一供”的种子现代化建设,到1995年,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1996年实施种子工程,到2005年,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

同时,种子质量在逐步提高。1978年前,种子精选加工的数量极少,商品种子的质量特别是净度、整齐度极差。实行“四化一供”后,种子加工精选量稳步上升。1978年全国种子加工精选量不足10万吨,1980年增加到60万吨,1995年达到200万吨,2005年上升到540万吨。同时,种子包衣、包装、防伪工作展开。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种衣剂,1995年种子包衣量只有30万吨,2005年上升到160万吨。良种推广速度加快,种子质量、科技含量提高,不但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而且有效地规避了生产风险。

良种繁育和推广条件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种子由粮食部门经营,单独为经营良种建设的设施很少。1978年建设“四化一供”试点县后,国家逐步增加投入,除种子专项资金外,商品粮基地、优质棉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世界银行贷款等方面的资金,也有相当部分用于种子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实施种子工程后,国家从科研育种设施到加工精选、包衣包装设备进行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从1996年到2005年共投资692.47亿元,建设种质资源库、农作物改良中心、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国家救灾物资备荒种子储备库、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国家原(良)种场、标准化种子基地,以及一批大中型种子加工中心和包衣剂厂等,从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科研育种,到种子生产、加工、包衣包装、质量检测、市场供应、执法管理各环节,较系统地改善了种子行业的设施条件,大大发展了种子产业体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品种 水稻 区域试验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