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索荣
为缓解食油供求矛盾,充分利用冬闲土地,并发展生物能源,傅廷栋院士等专家认为,加强油菜实用品种和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确保中国食用油供应和能源安全的战略举措。而目前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研发出高油含量、短生育期油菜品种。
总理重视油料作物生产
2007年国内三大油料产量是大豆1350万吨,油菜籽1038万吨,花生1302万吨,而大豆进口量为3082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0%。6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会长白美清上报的《有关专家对提高油脂自给率和保障食油安全的建议》的报告上作了批示。专家认为,必须像抓三大主粮那样抓提高大豆、油菜和花生三大油料作物的综合生产能力。在油菜籽主产的长江流域,充分利用冬闲地种植油菜,来年收获油菜籽后再接种水稻等粮食作物,基本上不与粮食争地;建议让油料作物在种植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保险和最低收购价保护等方面,与三大主粮享受同等扶持政策;建议像扶植大豆那样扶植花生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建立国家级生产及科研基地,大力培育推广高油、低芥酸、高产良种,集中搞好良种培育攻关和推广,切实解决品种老化和退化问题,提高花生和油菜籽的单产、质量和总产;在长江中下游的川、渝、黔、鄂、湘、赣、皖、苏选择一批油菜籽主产县作为国家油菜籽基地县,给予重点扶植,充分调动农民种植油料的积极性。
攻克高油含量、短生育期课题
“我们正在研究新的油菜杂交品种,其含油量将高达57%。”据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研究员梅德圣介绍,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油料研究机构,中油所成功选育了四十多个油菜品种,大部分品种已向市场推广,其中,销路最好的“中油杂11号”平均含油率可达44%,远远超过普通油菜35%的含油率。“如果高含油率的杂交品种可以稳定下来并实现大面积推广,对提高中国菜油产量是很有好处的。”
梅德圣表示,整个油料研究所30%以上的力量都投入到了对油菜品种的研究中。“国家有关部门最希望我们攻克两大课题:第一是缩短油菜的生长周期,至少要缩短10天,这样可以让农民在收割油菜后还有较充裕的时间播种早稻,避免早稻种植与油菜争地;第二是把油菜的含油率提高到40%以上。”
油菜产业形势分析
傅廷栋院士指出,与国外相比,中国在油菜研究与生产上具有5个方面的主要优势:杂交油菜研究和应用;甘蓝型黄籽油菜研究;油菜菌核病的研究和遗传改良;白菜型、芥菜型的油菜资源的收集与保存;一年两熟、三熟制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技术。与此同时,中国的差距也很大,如油菜品质改良,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生物技术在油菜品种改良上还较落后;甘蓝型油菜起源于欧洲,中国的甘蓝型油菜遗传资源十分贫乏;加工技术、加工工艺比较落后;油菜生产规模小,手工操作,劳力成本高,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加强实用品种研究与推广
根据中国油菜生产与研究的优势和不足,傅廷栋院士提出建议:加强油菜实用品种和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公司+农户+基地”的油菜产业化进程,延伸油菜产业链,确保农民种植油菜的收益和积极性。
一是当前育种目标的重点,在继续改良“双低+杂优”的基础上,突出提高含油量和抗菌核病能力。目前,中国不少育种单位已掌握一批含油量达52%~54%的高油材料,预计在5~10年内,有可能育成一批在长江流域含油量达50%左右的品种应用于生产。二是注重油菜食用油脂肪酸组成的改良。作为煎炸用油,要求稳定性高,因此在双低基础上,重点在降低亚麻酸含量(由10%降至2%~3%),提高油酸含量(由61%提高到80%以上)。作为工业用油,重点选育芥酸高于55%的品种。三是根据中国实际,油菜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点在组织培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四是收集和创造新的遗传资源。五是选育绿色的、高效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油菜品种,在品质、产量、抗逆性(抗干旱、病虫、草害、盐碱、渍害、倒伏等)、生产效率(肥料利用率高、适合机械化)和生态安全(少用农药)等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08-26/31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