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就是“农民市民化”。那为什么要农民市民化呢,因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尤其是西部和东北地区,大多数以“组”和“屯”为单位居住,一个点往往只有几十户,所以根本没有办法提供完善的商业、餐饮、教育、医疗、邮政、娱乐、公共服务、公共交通、水、电、气、通讯,没有办法实施生活污染物的处理……。如果人口不集中到几万以上,这些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为即使你有能力为这几十户的农民居住点提供硬件设施,恐怕营业员、教师、医生、驾驶员、工人的数目都将几百倍于农民的人数。所以,除非人口聚集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城镇化达到一定程度,农民成为市民,否则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永远达不到城市市民的水平。
这本是世人共知的道理,所以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才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不会说“农村,让生活更美好”。可是之前的十年,确切地说是18大以前,“城镇化”话题一直是禁区。因为胡温政府之前倡导的不是“城镇化”而是“农村化”,叫“村”。他们说华西村、南山村、九星就是“村”的样板。
这是很可笑的,因为无论华西还是南山,都已经没有农业了,只有工业。村内高楼林立,工厂遍地,连铝厂、钢厂、高尔夫场都有,就是没有农田。上海的九星村更是城中村,村内除了商业几乎没有其它产业,连片草都没有。而且最重要地是,这些“村”的人口中,外来人口要远远超过本地人口,说明已经根本不是农村而是人口的聚集的城镇。如果都这样发展“村”,如果主要人口都是外来的农民,那么这些农民的老家就不会成为“村”。
二、什么是“城镇化”?
1、城镇化不是把“城市搬到农村”而是把“农村溶入城市”,是“减少农村”。
其实,“村”是把城市搬到农村。无论华西村还是南山村、九星村,都是在农村建城市,是在摧毁农田。而城镇化是把农村富裕人口迁徙进城市,农田还在。如果你已经在城市找到收入大大高于农村的稳定工作,你完全可以把农村的自留地、承包地交给留在农村的人,交出自己的宅基地换取城市的保障房。这样将减少农村的人口,一方面进城的农民能够过上比农村更好的日子,另一方面留在农村的人口因为人均土地面积增加,即使从事农业也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显然与“村”不是一个概念。可是过去,政府禁止农民在他们最想去的大城市买房居住,即使已经买房的又不需要他们交出自己的耕地、宅基地,所以土地越来越少,对农业的伤害也越来越大,最终会有枯竭的那一天。
2、城镇化不是“农民上楼”
很多地方把城镇化理解为“农民上楼”。我们当地就有一个“农民上楼工程”,又叫“宅基地置换工程”。我所在的廊下镇有一个“万春村”,政府建了一个标准很高的市民小区叫“万春苑”,然后把所有的村民都迁入该小区的商品房。可是农民一点都不领情,一有领导来视察,就集体上访闹事。因为农民种地不方便了,而且小区要收物业管理费。过去农民自己的房子没有物业没有服务,所以没有物业费。现在要农民自己掏物业费,于是至今没有交费的。问题就出在这是一个“农民上楼工程”。农民上楼不是城镇化,因为农民还在农村,还在从事农业。只要农民还在自己种地,就不是城镇化。城镇化只能是针对无地可种,并且已经在城镇工作的人。
3、城镇化不能是赶农民进城
现在一提城镇化,马上就会有人出来指责这是“把农民赶进城”。这是误解。当前中国的城镇化不是要把还没有进城的农民赶进城而是要把已经进城的农民安置好。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要把还没有进城的农民“驱赶”进城的问题。能够把已经进城的农民安置好就不错了。现在有几亿农民在城市打工(我在讲座二中有详细分析),他们中起码有上亿人希望在城市定居下来,这些人往往是农民工中的高收入人群。他们希望能够享受城市的美好生活,为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为家人获得更好的医疗条件……。但是这些人目前居住的大城市往往不允许他们在城市居住,不允许他们成为自己工作城市的市民。目前的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的是这部分人转为市民的问题。这需要有一个全盘统一的国家政策来规范,这是当前城镇化的当务之急。只有解决好这部分人的城镇化以后,才能考虑“动迁”农民进城的问题。因此,城镇化绝对不存在驱赶农民进城的问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4-07-17/108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