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就是“农民市民化”。那为什么要农民市民化呢,因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尤其是西部和东北地区,大多数以“组”和“屯”为单位居住,一个点往往只有几十户,所以根本没有办法提供完善的商业、餐饮、教育、医疗、邮政、娱乐、公共服务、公共交通、水、电、气、通讯,没有办法实施生活污染物的处理……。如果人口不集中到几万以上,这些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为即使你有能力为这几十户的农民居住点提供硬件设施,恐怕营业员、教师、医生、驾驶员、工人的数目都将几百倍于农民的人数。所以,除非人口聚集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城镇化达到一定程度,农民成为市民,否则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永远达不到城市市民的水平。
这本是世人共知的道理,所以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才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不会说“农村,让生活更美好”。可是之前的十年,确切地说是18大以前,“城镇化”话题一直是禁区。因为胡温政府之前倡导的不是“城镇化”而是“农村化”,叫“村”。他们说华西村、南山村、九星就是“村”的样板。
这是很可笑的,因为无论华西还是南山,都已经没有农业了,只有工业。村内高楼林立,工厂遍地,连铝厂、钢厂、高尔夫场都有,就是没有农田。上海的九星村更是城中村,村内除了商业几乎没有其它产业,连片草都没有。而且最重要地是,这些“村”的人口中,外来人口要远远超过本地人口,说明已经根本不是农村而是人口的聚集的城镇。如果都这样发展“村”,如果主要人口都是外来的农民,那么这些农民的老家就不会成为“村”。
二、什么是“城镇化”?
1、城镇化不是把“城市搬到农村”而是把“农村溶入城市”,是“减少农村”。
其实,“村”是把城市搬到农村。无论华西村还是南山村、九星村,都是在农村建城市,是在摧毁农田。而城镇化是把农村富裕人口迁徙进城市,农田还在。如果你已经在城市找到收入大大高于农村的稳定工作,你完全可以把农村的自留地、承包地交给留在农村的人,交出自己的宅基地换取城市的保障房。这样将减少农村的人口,一方面进城的农民能够过上比农村更好的日子,另一方面留在农村的人口因为人均土地面积增加,即使从事农业也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显然与“村”不是一个概念。可是过去,政府禁止农民在他们最想去的大城市买房居住,即使已经买房的又不需要他们交出自己的耕地、宅基地,所以土地越来越少,对农业的伤害也越来越大,最终会有枯竭的那一天。
2、城镇化不是“农民上楼”
很多地方把城镇化理解为“农民上楼”。我们当地就有一个“农民上楼工程”,又叫“宅基地置换工程”。我所在的廊下镇有一个“万春村”,政府建了一个标准很高的市民小区叫“万春苑”,然后把所有的村民都迁入该小区的商品房。可是农民一点都不领情,一有领导来视察,就集体上访闹事。因为农民种地不方便了,而且小区要收物业管理费。过去农民自己的房子没有物业没有服务,所以没有物业费。现在要农民自己掏物业费,于是至今没有交费的。问题就出在这是一个“农民上楼工程”。农民上楼不是城镇化,因为农民还在农村,还在从事农业。只要农民还在自己种地,就不是城镇化。城镇化只能是针对无地可种,并且已经在城镇工作的人。
3、城镇化不能是赶农民进城
现在一提城镇化,马上就会有人出来指责这是“把农民赶进城”。这是误解。当前中国的城镇化不是要把还没有进城的农民赶进城而是要把已经进城的农民安置好。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要把还没有进城的农民“驱赶”进城的问题。能够把已经进城的农民安置好就不错了。现在有几亿农民在城市打工(我在讲座二中有详细分析),他们中起码有上亿人希望在城市定居下来,这些人往往是农民工中的高收入人群。他们希望能够享受城市的美好生活,为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为家人获得更好的医疗条件……。但是这些人目前居住的大城市往往不允许他们在城市居住,不允许他们成为自己工作城市的市民。目前的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的是这部分人转为市民的问题。这需要有一个全盘统一的国家政策来规范,这是当前城镇化的当务之急。只有解决好这部分人的城镇化以后,才能考虑“动迁”农民进城的问题。因此,城镇化绝对不存在驱赶农民进城的问题。
三、“城镇化”的误区
1、城镇化会影响农业发展,导致无人种地
已经知道的事实是,城镇化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因为农民进城造就的劳动力成本的降低,促进了出口制造业的发展的。但是这不是城镇化的目的。因为城镇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改善现有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也就是说,低人工成本只是暂时的。对制造业的促进也不会很长久。而城镇化对农业的促进是很明显的,也是会长久持续的。这是基于农村人口的过多已经导致农业根本没有利润的事实。而农业不能赚钱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如今农村人口还能够生活是因为他们没有单纯地以农业为生。这一点你从全国“农业GDP”仅仅只有几万亿就可以推算出,10亿农村人口的农业人均年收入不会超过几百元。城镇化减少农村人口必然导致“人均农业收入”的增加。农业有效益了农业才会发展。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即使每亩地能赚500元,但是全国农村人口人均二亩地,人均收入才1000元,怎么过日子呢。反之,即使每亩只赚50元,如果人均1000亩,就能够收入5万元。又有谁会不愿意种地呢?那么是不是城镇化以后会没有人种地呢?不会。因为那时哪怕农村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均达到几万亩,因为种地的人已经不再是农民而是“农业工人”了。他们不住在农村而住在城市,甚至全国流动。比如专业的收割队伍,每年9月开始从黑龙江收割,然后是吉林、辽宁、河北、华东、华南……。因为稻子就是自北向南逐渐成熟的。所以当地的农民根本不再需要自己养收割机了,可以全国招标雇佣专业收割队。这个现在已经开始在进行,好处是成本降低,收割质量好,浪费少……。所以,城镇化将使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逐步走向工业化生产方式——专业分工、社会化生产。即所谓的“农民管理,工人种地”的模式。农业只会发展不会倒退。
2、10亿农民进城无法解决就业
反对“城镇化”的最主要观点就是10亿农民进城谁来安排工作?其实,中国城镇化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城镇化只是一个如何安置“已经”在城市有稳定工作岗位的农民的问题。这就是说,对于没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农民不是政府目前应该要考虑安置的对象,而且这些尚未在城市有稳定工作岗位的农民,他们也并不想随便找个地方就把家迁过来。他们会在四处尝试更适合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直到他们找到稳定的岗位又适合生活的地方。所以政府更不应该把这些并没有强烈愿望离开农村的农民赶进城市。
3、城镇化无法解决将来农民下岗的问题
反对“城镇化”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现在进城的农民都有工作,将来下岗了怎么办?如果他们都来城市,下岗就回不去农村了。这其实也是前政府最担心的问题,他们的对策就是:建设好“村”。他们认为,万一帝国主义搞“经济制裁”,不买我们的产品,农民工大量下岗时他们可以回到家乡“村”,继续“幸福”生活。可是我在(城镇化讲座二)已经说清楚:“村”只是个大饼而已,因为需要几千万亿的投资,100年也建不成。虽然农民进城成为工人以后也确实会存在下岗的威胁,因为过去农民工的工作主要以从事出口加工业为主,我们的出口加工业的GDP一度超过了总GDP的60%,成就了大量农民工的就业。但是自从上届政府同时宣布必须每年增加农民工的工资、缴纳社保(实际是给城市居民享受)、取消出口退税、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后,出口GDP迅速下降,曾经下降到总GDP的40%都不到,所以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老板跑跑路,农民工失业。可是,如果允许农民成为市民,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口会拉动巨大的内需。比如很多农民工,为了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非常期待能够成为居民。而他们成为城市居民以后,又将产生新的巨大的消费,拉动内需,并且产生大量新的就业岗位。比如市政、通讯、工业、服务业、商业、交通、商储、文体娱乐……。更直接的是,他们进城按照人居50平方米建房,最终10亿人就将产生500亿平方米的住房需求,不仅会直接拉动100万亿的建房需求。而且这种需求不会一夜之间形成,很可能是20甚至50年才能完成,能够使国家的发展在几十年内都不用担心需求的萎缩。所以,城镇化反而可以促进我们单纯依靠国外市场的局面,拉动内需,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工作问题。农民的收入一旦大幅度提高(一般是十倍),对经济的拉动更属于是“优质”的内需。如果我们也像美国那么强大,13亿人产生的需求将是美国对世界经济影响的6倍!
4、城镇化将导致耕地减少
反对城镇化的另外一个常见的理由是“城镇化会使耕地减少”。这是很错误的认识。其实城镇化是可以节约出大量耕地的。她与“村”不同,城镇化不是把农村建成“城市”而是把分散的“农村居住点搬进城市”。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众所周知,城市不仅是土地利用效率高,同样的市政、商业、医疗、教育、服务设施使用的人越多效率越高。最重要的是城镇化能够减少农村分散的居住点,或者说是能够减少“组”和“屯”的数量。通过减少这些“组”和“屯”的数量达到减少大量道路的目的。因为这些道路大多都是良田。每减少一个“组”和“屯”,平均起码能够减少十多公里的道路占地(在边远地区甚至是几十公里)。而且即使上海,平均每户农民家庭往往只有三、四口人(二个老人带二个孙子),但是宅基地往往达三、四百平方米(算上房前屋后的自留地)。所以,城镇化应该是能够节省耕地的。为什么实际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那些过去的官员只知道往外批地拿好处,不知道收回耕地。其实完全可以放开土地的自由买卖,但是严禁土地转性。这就是说,完全可以允许耕地自由买卖,政府只要规定只能用于种地,就是不能转性。这样,不管你谁买谁卖,最后还是只能种地。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耕地不会减少。而我们现在的政策是,宅基地不被纳入交易,城市建设用地却不断地扩大,因此耕地越来越少。
四、城镇化的前提条件
城镇化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农民进城后必须有工作。这个我已经在(系列讲座二)里指出,我们已经有这个条件了,而且启动城镇化以后,经济结构还将进一步完善,从外向型经济转变成内向型经济,这就保证了城镇化使进城农民持续得到稳定的就业岗位。
2、农民进城后农业不能被荒废。这个我已经在(系列讲座一)里已经介绍,美国2%的农民解决了98%的市民的饭碗,我们现在是10亿人为3亿人的饭碗服务。
3、进城农民必须有栖息地,就是要有住房。这是我们今天唯一不具备的条件。所以可以这么说,今天我们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农民在城市住下来。
五、如何城镇化
既然城镇化就是要让农民在城市住下来,那怎么住呢?让农民买商品房吗?且不说农民没有钱,就是农民有钱也没有道理让他们自己出钱。因为城市市民最初的住房几乎也都是房改之初免费得来的。所以,只要农民交出自己的宅基地、自留地、承包地,就应该给农民免费的住房。
问题是谁出钱给农民建房?当然应该是政府。
问题是政府从那里弄钱?当然是土地出让金。
因为土地出让金本身就是卖农民土地的收入。只是国家必须制订法律规定以一定的比例,比如20%以上,从土地出让金中抽出资金用于保障房、廉租房的建设。
这样的保障房必须免费提供给交出自己的宅基地、自留地、承包地的进城农民。这当然不能是1:1面积的置换,而应该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置换,规定不同的比例。比如,国家可以规定:北上广需要农民交5个平方才能换1个平方,三线城市可以规定2个平方换1个平方。
农民交出的宅基地面积不能由地方处理,必须统一还田。今后国家必须根据农村还田的面积批准给地方增加住宅建设用地的面积。而且必须保证还田的面积大过建设的面积。那么,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们的耕地就不但不会减少而且还会增加。
当然,如果有开发商愿意投资农业,农民交出的宅基地、自留地、承包地也可以转给他们经营,前提一是要在城市给农民建设保障房(政府不应该收土地出让金),二是获得的宅基地、自留地、承包地必须用于农业。即:土地不能转性。
其实,这应该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必须是农民自愿的过程,而且大规模大跃进式的进行对资源有破坏的作用。
有人怀疑有农民不愿意进城。这就好,不能一下子都进城。先让愿意进城的先进城,循序渐进。其实确实有不少已经在城市有高收入的农民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老人的医疗,为了生活的方便愿意进城。先把这部分人安排好,条件成熟了再安排今后愿意进城的农民。
总之有一点,户籍制度不能随意更改,取消农村户籍落户城市户籍必须伴随着同时取消农村的宅基地、自留地、承包地指标,获得城市保障房指标。
这其中需要考虑大量的政策因素,不能一哄而上。
我们过去的政策是二个极端,一方面禁止农民在大城市买房,另一方面是允许农民进城买房后又不要他们交出农村的宅基地、自留地、承包地。导致耕地流失。
坦率地说,我从一开始就不同意控制商品房价。如果商品的价格被“控制”就不是商品了。商品房也是一样的道理。现在的城市人在上世纪90年代的“房改”以后都有了自己的住房,你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而要买房就应该市场化解决。如果确实没有住房,应该像进城农民那样获得免费的保障房或者廉租房。你觉得保障房或者廉租房“档次低”想住“高档房”,这与其它纳税人何干?凭什么要国家补贴?凭什么国家要打压商品房价?商品房价高就是土地出让金高,进城农民就可以有更大的房子住,有什么不好。你没房子住,可以住廉租房,不会死人的。我去国外也住廉租房的,没有什么不好。问题是商品房价越高廉租房才会建得越好。所以,我非常赞成习李新班子上任后只谈发展保障房不谈发展商品房。证明他们比上届聪明多了。
六、城镇化禁区
1、必须全国一盘棋不能像重庆、上海那样只管本地农民
其实上海早就允许本地农村人口自由迁徙进城了。只是因为不向他们提供免费的保障房,所以没有农民交出自己的宅基地。因为大多数农民明白,他们的宅基地、自留地、承包地早晚会有“市政动迁”的那一天,到时候得到的利益会远远大于一个简单的“城保”、“镇保”。而且很多早先已经进城的农民还很后悔。我就有个农村户口的职工,为了女儿能够读城市的学校,在城里买了一套商品房,把户口迁了过去,结果现在后悔了,想迁回村里,派出所不同意。说你现在迁回去可以,只能给你上“非农”户口。包括我也是这样,可以把自己在上海市区的户口迁到我现在居住的廊下镇中华村,但是户口性质仍然是“非农”,也就说,村里是不承认我是村民的,不会分给我地。
重庆的所谓“地票”性质也是如此,比上海更落后,因为他们甚至还对本地农民进城设置了“地票”障碍。上海则是什么障碍都没有,无条件允许你进城。其实,今天的北上广深等一线甚至二线城市都可以做到这些。
问题是偏远的西部农村,他们周围的城市多数是三线城市,农民多数不喜欢移居三线城市,希望能够成为一线城市的市民。可是目前没有一个一、二线城市愿意接纳外地农民进城的。这是不行的。农民必须自愿迁徙到他们愿意的地方愿意的城市!所以不能容忍北上广深逾津这样的农民愿意去的城市拒绝接收农民进城。因为无论北上广深还是重庆、天津,都是中国的城市,既然外地农民愿意去,你不能在法律和法规上加以限制。所以,国家必须打破这种地方保护主义限制。而且事实上,目前也只有北上广深逾津这样的一线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才能够负担得了向进城农民提供免费保障房和廉租房的能力。
很多人担心,那么北上广深和重庆、天津的地价和房价岂不是更要上涨了吗?其实上涨的只是商品房价,与保障房、廉租房无关,不会影响穷人。至于有人不愿意与穷人合住在一个保障房或者廉租房小区,要买商品房住到富人区,那就有什么经济能力买什么地段的商品房吧。而商品房价越高,穷人就越有地价房住,有什么不好呢?
还有人担心,那么北上广深逾津有那么多地吗?有。上海起码还能拿出2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仅仅崇明就有1千多平方公里的农业地。种粮食完全不必在寸土寸金的地方,可以由东北和西部去做。如果这个1千平方公里能够换2千平方公里的良田又有什么不好。而且在有“西部总排污口”的长江下游种地,又怎么能种出安全的稻米?
对国家而言,问题也就变得简单了许多:农民每交国家N平方米的宅基地,国家就批1平方米的住宅建设用地计划。这个N可以根据不同的城市,给出不同的系数,只要N大于1,今后国家的农业土地就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这样的最大好处是,为了发展商品房建设,大城市就希望接受更多的农民进城。而人口越多,就会拉动当地更多的内需,土地出让金就会更高,进城农民的保障房资金就越多,提高的房价不但不会伤害穷人的利益,使政府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改善市政设施、公共交通、教育、医疗、体育、文艺、服务设施。而且已经拥有住房的居民的不动产也会大幅度增值,缓解现在大城市用工紧张的矛盾。
举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规定北上广深和重庆、天津的N系数为5,二线城市的N是4……。这样,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去一线还是二或者三线城市,因为他同样交出的房子得到的回报是不同的,在二线城市可以拿到比一线城市更大的保障房。。反之,一线城市也可以对要求迁入的农民设置条件,对于满足要求的可以降低N的系数,反之可以提高换房的N系数。这是在向市场化的方向运作。
总之,今后没有农民迁入,无论一线或者二三线城市都不能扩大住宅建设面积。这就把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关联起来了。事实上,没有农民迁入,城市也不需要大幅度增加住宅建设面积。
当然,还会遇到宅基地、自留地还田的问题,这都是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方案可以有很多,既可以增加耕地,还能够拉动内需,增加就业机会。
2、不能搞“属地城镇化”
城镇化不是农民动迁,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听见农业部长说要搞“属地城镇化”,很惊讶。他显然是在把今天的城镇化等同于过去的三峡移民安置了。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
我们的官员已经习惯从“大局”出发,要求农民这样那样,就是没明白城镇化应该是让农民过得更好。你必须从“农民的角度”出发而不能让农民服从“你的大局”。而如果你能够从“农民的角度”着想,就会明白:如果只是在附近人口稀少的“属地”小乡镇打工,多数农民是不会愿意举家搬迁的。因为一方面,他们不远游多数是家里还在种地,需要经常照顾,逼他们进城,等同于“农民上楼”;另一方面,小乡镇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体育娱乐和交通、市政、通讯、服务的条件也都没有根本的改善,对农民进城缺乏诱惑力;最重要地是,这些小乡镇的“土地出让金”根本负担不了向农民提供免费保障房,也就是说政府根本拿不出钱安置农民。所以,“属地城镇化”不可能成功。
“城镇化”只能从大城市开始,因为只有大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才负担得了农民城镇化的费用。而且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多,生活更方便,教育和医疗的条件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