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乡村旅游规划当中,要对投资商的需求,政府的需求,农民的需求,三大需求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找准了,土地利用才能释放它的能量。乡村旅游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景观,它的核心问题是一个利益诉求问题,各方利益诉求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从1970年代以后,国际上出现了“购回空间”运动,就是城市里面的人跑到乡村去住乡村别墅,乡村农庄,生活在乡下。而乡村人跑到城市里面挤在公寓里面。城市人和乡村人各自的梦想和需求不一样,所以我们搞旅游首先要把握这样一种潮流。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可总结成三个历程。一个历程是1980年代,它发源于成都的农家乐,是低消费的阶段,主要享受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乡村美食。到了1990年代后期,农业观光和休闲阶段,政府开始统一规划和管理,但是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受到土地制度限制。进入21世纪以后,农业发展进入到另一个阶段,就是土地流转的提出。农业产业不断升级,乡村旅游也要伴随升级,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始由观光慢慢变成了休闲和度假,尤其是未来的乡居阶段和乡村度假阶段。在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发达国家的“购回空间”运动,城市人就想怎么在乡下建一个别墅,在乡村居住。
通过研究法国等发展顶级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模式,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第一,明确目的科学规划。乡村规划不仅要有良好的乡村环境和乡村景观的保护,乡村建筑和乡村居落的保护,传统文化的保护,还要有民俗文化生活方式和建筑特色的保护,这几个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合理布局乡村产业。乡村产业首先是以农业为根本,强调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手工业制造非常重要。中国的手工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是古村、古镇还是古村落,其传人都没有感觉到足够的尊严,他活得没尊严,他的手工艺也不愿意传承下去。在欧洲国家,手工艺匠人都是世袭的,手工艺人就是一个艺术家,他能够活得非常逍遥自在,也可以把他的手工艺传承下去,这是很关键的一个区别。
另外,还需要延伸产业的多元增值服务。依托核心产业的优势,比如农业产业,把食宿、服务、健身休闲、文化、观光、农事体验、职业教育进行多元延伸来增加产业链布局。
第三,统筹合理的城乡关系。从经济发展规律来说,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只有到了工业化后期以后,城乡关系才能够完全的融合发展、统筹发展。整个欧美地区都经过了这样的历程。
要建设成一个度假旅游目的地型的社区,离不开构建两个体系,一个是信息互换体系,一个是商品互换体系。信息互换体系是解决农民、农村和目的地社区一系列的文化传承、产品体系这些问题;商品交换是提供多样化的居住服务、生活服务、生活方式的一个体系。这样一来才可以构成一个有生命力的目的地社区。这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可以解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体系构建等一系列的问题。
政府需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治理,即实现乡村风貌的提升,改善乡村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让城乡的差距缩小。包括保障体系的建立,这是政府最关心的一个话题。另外一个要实现产业的升级,农业产业要实现升级,政府需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第三个是什么?农民的就业。农民怎么参与,怎么在参与过程中提高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保障农民在安置、在生活当中实现城乡平等,这个就是政府的三大需求。
这里面涉及到土地流转的一系列事情,比如说成都的红沙村,从2003年就解决了土地流转,怎么解决的?农民集体把土地转给投资者,流转过来以后,投资者一亩地给你一千斤大米,每5年加5%的租金,相当于转租过来了。耕地流转以后宅基地再流转,宅基地流转以后变成了商业用地,除了基本保底之外农民还可以有分红,股份分红,农村有股份的,农民还回来就业,经过培训以后,以前是一家一户地耕作,现在农场主进来以后帮你做,对技术进行提升,一个月可以拿一千多块的工资,有工资收入等等。现在成都郊区基本上没有农民自己的地了,全是投资商进去,一个一个地做。这就解决了政府的需求。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4-07-15/108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