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从“因产造城”到“城为谁造”的思考


 

  上世纪90年代,佛山物流枢纽小镇“小塘”车来人往的繁华,还深深印在老佛山人的脑海中,而“玩具”“袜子”“童装”等专业名镇的辉煌仿佛也是刚翻过的昨日篇章。

  30年来,佛山经历着城市的大整合、五区镇街的区划调整、各区域新城的逐渐崛起,以多种路径并行方式,这座城市进行着有史以来最根深蒂固的“城变”。

  其中,最为突显的城镇化路径当属“专业镇”模式,即以乡镇为主体,在工业化推动下的城镇化。由于乡镇最早的发展依赖毗邻的港澳,产业定位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于是,在佛山各镇街就聚集了一大批从全国各地前来的年轻人。在佛山,户籍常住人口已低于外来常住人口数目。由于人口的聚集,各专业镇逐步完善着其城市的功能。

  城镇化率,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一项指标。根据城镇化目标,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当前中国城镇化率仅51%,虽然公开数据显示佛山城镇化率达94.1%,《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显示佛山城镇化质量排名第5位,按户籍人口计算城镇率也已经达到52.05%,但这种城镇化的质量尚未达到理想状态,甚至还存在较多的诟病。

  佛山城镇化质量还有待提升。种种问题很多呈现在专业镇的城镇化上。“这里只有低矮的厂房,出门连逛街、看电影都没地方去,怎么能叫人留下来。”90后年轻人王思从南海玩具名镇官窑离开,前往桂城寻找新的工作。而部分本土居民举家由小镇上搬离至中心城区的情况也愈来愈多。在过去的20多年中,由于市场需求兴旺,产业升级的推动力不足,部分专业镇的产业与城市形态的发展停滞不前。

  一方面,由于配套完备,大城市对人们产生愈来愈强的集聚力,城市承载压力日益增大;另一方面,部分专业镇由于产业单一、城市形态衰落,而出现产业乃至人口的空心化与老龄化。

  依赖工业化为推力聚集资源成城的路径,即“工业聚城”,往往生硬地以产业为主导,“因产造城”而忽略“以人为本”的原则,明显存在“产荣”则“城荣”,“产衰”则“城败”的问题。由此可见,专业镇的生命力与产业生命力息息相关。

  在西方发达国家德国,“以人为本”的理念造城,的确令城市生命力不再完全因产业盛衰而起落。德国的政策层尊重地方政府对城市的决策,并将征求当地居民意见纳入城镇建设规划的法规,“地方政府+专家+公众参与”的“三结合”,将“为谁造城”的思考置于首位,减少凭单一意志而形成“空城”“鬼城”。

  中国新型城镇化将更加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令城市更具有长期的生命力,这一项促进人口的城镇化的深化改革,势必在行。佛山的城镇化发展理应多进行“城为谁造”的思考,以中心区为依托,同时对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镇街也不应抛弃,建构大、中、小多级聚集区协调发展的合理体系,从而避免“城市病”的出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定位 数据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