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从城市到乡村”的资源洄流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成为一种社会主流存在的状况下,如何实现城市乡村之间的“兼相爱”、“交相利”?也即相反的双方呈现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
一个路径是提高乡村区别于城市的人文、自然景象的自觉性,促成“从城市到乡村”的资源洄流并聚集乡村的可能性机制。以安徽黄山黟县古村落为例,越千年的黟县古村落自有其独特的景致雅韵,至于古朴的服饰、饮食和民风,以及那种庭院洒扫、田间劳作的怡然自得,更是自然而淳美。依托于朴素的人文自然景象,黟县逐渐成为一个集文化、度假、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地。至于普通农村,即使没有上述吸引城市人向往的自然、建筑和生活,也是有着一套别样于城市高节奏、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乡土家园视觉系统、生活系统和建筑系统。对乡村原貌的修复和重建反而更有利于吸收城市资源,从而有利于留守人群的生活保障,并将最终解决离土人群的后顾之忧。
另一路径是发展有机农业,在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普通的乡村,其产业只能也应该是农业,用以与城市交换的是农副产品。今日普通乡村出产的农副产品,大都是化学化、石油化农业和增产型农业的产物,它不但最终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因农药、化肥、激素等残留物长期作用于土壤、水体、空气、动植物等生物系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大众消费品不安全的根源。中央早在2007年就提出“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并呼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显然,一种新型的城乡经济互动机制――建立在生产者安全生产、消费者文明消费基础上的农副产品公平贸易机制之形成,将成为未来中长期的一种发展趋势。普通村庄顺势而为,践行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念,发展多样化、中小型化、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有机农业,完善乡土社会的经济系统,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事业。
盘活“外发促内生”的动员机制
如何缓和“城”与“乡”作为对立面的“剩余、派生或者分化”,从而达到双方的协调与共生,这要求处于矛盾主导地位的一方积极主动地将对立面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责任。多年来,我们在包括河南在内的乡村复兴建设过程中,总结出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动员经验,其中,强调了“政府与社会力量”作为外发力量对农民主体内生力量的激活、促发、带动作用,被称为“外发促内生”的动员机制。
问题在于,当前农业地区县乡政府的主要任务仍内在地具有“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冲动的惯性,其主导乡村复兴的角色虽有但仍很不到位;而社会参与的力量则往往显得理念充足而实际经验和力量不足、功用弱小的状况;农民更是由于组织缺失难以形成有效主体。在这样的境况下,有条件就大干、没条件就创造条件、有制度空间就利用,没有制度空间就依靠人的志愿联合体的主动性发挥,尤为重要。
最后,可以强调几点:执政党“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体制内空间和开明领导的存在、城乡市场空间的存在等事实,是乡村复兴实践的依据和起点;知识分子之先行探索,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参与力量;农民组织主体力量的形成,需要借鉴传统宗法制度及传统国学文化的积极因素。乡村复兴这一事业,将在诸多合力错综发展的必然王国中,奋然前行。顺之者心安事和、国稳民昌,逆之者乡愁加剧、弊象丛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2-11-09/107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