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湖南湘潭:统筹谋发展 建设新农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农村,我们能建设什么样的农村,我们如何建设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农村?不停追问与沉思之后,湖南省湘潭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一个田园风光与城市文明水乳交融的村。

  面对湘潭的选择,市委书记陈三新说,伟人桑梓地,向来激荡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与胆识,我们的干部就要敢于瞄准未曾达到过的目标,敢于探索未曾开创过的路径,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011年7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湘潭率先统筹城乡发展实现韶山率先富裕的意见》正式出台,将湘潭村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

  让农村新起来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湘潭市农村的真实写照,也是让农民长期头痛的问题。

  “要让广大农民走上一脚好路,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拥有一个便捷的路网!”湘潭市一边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一边勒紧腰带自筹经费,资源不断向农村道路建设倾斜。

  湘潭县石潭镇古云、古城两村的支书给我们算了笔账:1991至2010年,两村共投入375万元,修建村级水泥路33公里,入户率分别达到95%、60%以上。这些资金90%由政府投入。

  在“十一五”结束之时,湘潭农村公路通畅行政村达到153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4%;通村公路硬化率由2005年的37%提高到2011年的100%,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

  古云村村民陈石林说:“我对村里面最满意的就是前面这条路,确实比以前好多了,出入很方便。”当得知市里计划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再实行组组通,让村民串门都不走泥巴路时,他爽朗地笑了。

  推进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是湘潭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古云、古城村民说,近几年,两村先后对2000亩农田进行国土整理;2008年,古城村由国家投入120万元修建一座机埠;2011年,古云村启动大型机台建设,两村4公里防洪大堤均加高1.5米,旱涝保收率达100%。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湘潭市完成各类水利工程投资13亿多元,农田有效灌溉率超过93%,旱涝保收率达85%。仅2011年,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就达5195.26万元,兴建供水工程21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0.7万人。

  走进古云村赵师傅家中,他正在用沼气烧水、做饭。他说,过去烧水做饭不离柴、煤,现在一口10立方米沼气池不仅能供全家的日常炒菜、烧水,还能给7头生猪煮潲。

   “煮饭不烧柴,热水自然来”成为湘潭农民新生活的又一生动写照。据统计,2007年以来,湘潭已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12.25万口,农村入户率达 21.7%,并由此推广了“猪—沼—稻”、“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显现。

  “过去,家里的节能灯开老半天还是朦朦胧胧;现在,一按开关就亮堂堂的了。”谈起村里电、气、水、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湘乡市昆仑桥办事处新坳村支部书记贺录申深有感慨。湘潭与省电力部门积极衔接,2006至2011年共完成1500多个村的电网改造任务。

  目前,覆盖湘潭城乡的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逐步织成并不断完善,农村人居条件和农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

  突出产业化发展

  让农民富起来

   生猪、粮食是湘潭农村长期以来的当家产业。但因分散种养、农产品深加工少,比较效益相对较低。产业化、统筹、“两型”、绩效……新理念激发新动力,发展 生猪产业和都市农业两大产业、提升农民和农业两个素质,湘潭出实招、求实效。如今,湘潭生猪生态养殖、产业链建设、出口外调稳居全国前列。

  农业产业化,并非简单地将农民推向市场,更需要政府助力。湘潭一方面依靠生猪调运大县奖励资金、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良繁体系建设项目等各类项目争取国、省专项资金,一方面加大自身投入,5年时间两者共计投入养殖业惠农项目资金约4亿元。

  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通过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着力拉长农业产业链,把粮食、生猪、竹木、油茶、湘莲这些优势资源,通过深加工推向市场、占领市场、打响品牌,这是湘潭为自己的农业产业化选定的康庄大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休闲 基础设施建设 粮食 专项资金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