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建设不要“锦上添花”,我们需要“雪中送炭”
参加这次讨论会的人员有企业家、学者和政府一线的分管官员,该讲讲真话。我们有些做调研报告的工作者,常常连农村有多少人、多少粮食、多少头猪、多少土地都不清楚,没法研究。
“社会主义村”的提法自上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在二十世纪初城乡差距、区域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十一五”规划重提“村建设”,得到大家的响应。我省的工业本来就处于中级阶段,发展带动能力不足,在最初的探索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自2009年提出“成片发展”模式后,农村由单个村孤军奋战变为连片带动,一定程度上确实发挥了规模和集聚效应。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所选择的50个片是原本基础就比较好的试点,它们本身就有一些工业产业底子,所做的是“锦上添花”。村建设还应做到“雪中送炭”,帮助更多的贫困县市发展。同时还要因地制宜,规模不一定越集中越好,土地流转要以方便生活生产为原则。
成都蛟龙工业港董事长
黄玉蛟
村建设离不开产业的支撑
村建设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只有依靠产业的带动,农民才能获得比自己种庄稼更高的收益。比如说现代农业,一个大户承包一片土地,除了能获得相当于以前全年务农的土地租金收益外,还能外出务工或者被大户聘去务农,同时获得两份收益。
以前农民春种秋收时下地种庄稼,闲下来就打麻将。有一句笑话说,过道秦岭就能听到四川的麻将声。但说心里话,农民不打麻将又能做什么?但这样怎么能富裕?村建设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怎么去做、怎么能成模式?
我是做工业的,蛟龙港四平方公里土地,六千多农民。在座各位有时间可以到蛟龙港去看,一定会感受到村的存在以及它的质变。以前农民种庄稼,现在到工厂上班了;以前破破烂烂的村景被柏油马路、现代高楼、社区服务设施所取代;以前农闲打麻将,现在港民下班后可以到西部最大最漂亮、设施环境一流的蛟龙港电影城看电影。这些改变都有赖于村的产业化进程。农业工业都必须建立在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上,才能完成“新”的使命。我的强烈感受是产业最重要,地方的发展、国家富强都依靠产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在看了蛟龙港后联想到小岗村。三十年前小岗村敢把土地分下去,确实是冒大不韪。但是今天土地如果继续一家一户的种,工业的发展、成片的产业是无法实施的。蛟龙港作为一个试验田,又冒着大不韪把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这次是为了解决发展、解决钱的问题。现在,我们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又建起了工业总部,有创意、研发、设计和办公中心,还包括社区配套、购物中心、电影城等。这与刘奇葆书记的“两化联动”不谋而合。没有人口居住、购物,不叫新型城镇化;落后产能、到处冒烟、污水横流的工厂不叫新型工业化。污水治理、环境打造,有最现代的服务业,并进行产业升级,城镇像城市一样,工业园区像公园一样。这最终能带来税收的增加、社会的和谐、产业的集聚,是与时俱进的发展。我相信十年后很多工业园区提倡的会是现代服务业。因为人们生活所必需的已经不再是高烟囱、大污染、高耗能。今天我们蛟龙港已经在尝试产业转移,创意、研发、设计、办公和现代服务业进来,工业逐渐退出,我们又走在了时代前列。
樊市长刚才问到,蛟龙工业港集体建设用地,没有产权,企业融资怎么办?我说,企业根本没有拿钱来买土地,钱就仍在他们兜里。比如说以前拿两百万买地,然后又向银行贷两百万;现在根本就不用买地,土地流转可以办理转移登记,两百万在自己包里。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杨明洪
赋予农民财产权利,建立弹性退农机制
村建设最首要问题是先完善基础设施,产业才可能进来,农民回乡居住才有可能。
到目前为止中央的八个一号文件,加起来共有七八万字,如果真正贯彻实施了,我国的村会比欧美农村还漂亮。但农村究竟是个什么样儿,他们不清楚。文件内容落实最好的就是公路两边的房子,用石灰给涂了,就叫做村,表明是在贯彻中央文件。
从四川层面来看,“成片推动”只能说在有些地方如此。村建设在我省分三种情况,第一是灾后重建的地方,第二是成都市,第三是成都市以外的地区。这三类地区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1-08-25/104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