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祖国的西南边陲,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
60年云卷云舒,令人感怀:《五朵金花》在浪漫中延续出半个世纪风花雪月的云南印象,云药云烟以历久弥新的品牌确立起云南自然资源大省、烟草工业大省难以撼动的名位,’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更以“花枝不断四时春”惊艳世人。而今,1800多公里昆曼公路,打通了中国连接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把曾经是祖国交通末梢的云南,推到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60年春华秋实,山河铭记:“直过民族”跨越的脚步记录了解放初期的云岭巨变;改革开放催动了留富于民的伟大实践;迈进新世纪,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云南步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60年沧海桑田,优秀的云岭儿女们,书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振滇图变。
一
“这里是金殿,听,新千年的钟声正在敲响……”2001年元旦,中缅边境南衮河边,一个不通路、不通电的山村,7岁的佤族孩子王尼在火塘边听着收音机,与千里之外的省城守望着同一个梦想。“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福大家新年好”,稚嫩的童声和着收音机里的歌声,穿过茅草屋透风的壁板,却穿不透阿佤山沉沉的夜色。
追求幸福的渴望与贫困默默对视。
我们看到:经过几代人的拼搏,烟草工业辉煌崛起、有色金属产业突飞猛进、鲁布革漫湾等大型水电站成功运行、’99昆明世博会隆重举办……这一个个亮点不断为云南发展“加分”,但是,面对其他兄弟省份更快的奔跑,云南追赶的脚步渐渐吃力:1994年至2001年,云南经济出现了连续7年增幅下滑。
我们看到:景颇、傈僳、独龙等20个民族约66万人,从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初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到了2000年,云南总人口4200多万中却有贫困人口1022万,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78.6元。而这一年,全国贫困人口800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
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省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就是站在新世纪门槛的云南。
“一切悲观失望,无所作为、满足现状的观点和情绪都是不可取的。”2001年底,省第七次党代会高举起“加快发展”的大旗——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解决现存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全党工作都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围棋讲势,“加快发展”这落下的首枚棋子,点出了云南大棋局中纵横开阖的天目;纲举目张,在“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中,全省上下众志成城,期盼与奋发、追求与拼搏汇成了巨大的能量。
时至今日,省委书记白恩培当时那句充满魄力的话仍然那么令人深刻回味和认同——“发展是云南最大的政治,没有发展,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二
60年发展道路漫长,但要紧处往往就是几步。
民族平等、社会主义改造、拨乱反正、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加快发展……60年里,云南在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留下了一个关键词,而“加快发展”这四个字显得分外精彩。
在加快发展的主题中,边疆、山区、民族、贫困这曲古朴而悠长的歌,扬起激昂的旋律:在区域竞争中求变,“边疆”可以跃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在调整结构中求变,“山区”蕴藏着丰富资源、良好生态的产业潜力;在发展差异中求变,“民族”意味着丰富多姿的旅游文化资源;“贫困”激发人心思变、人心思富,并将转化为推动发展最可宝贵的精神力量。
一枚枚棋子,顺势而布。
思路之变。1999年至2000年,一条新的发展思路渐渐明晰: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培育和壮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电力和矿产五大支柱产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09-21/100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