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农业现代化的历史 农村变革的60年


  ——农民负担日益严重,为控制“三提五统”费不超过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实行预算制、审计制以及负担监督卡,收效甚微,增加了管理成本。

  这一阶段中央于1998年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村;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个阶段农村改革滞缓,农村经济波动较大,城乡差别拉大,“三农”问题突出。

  第四阶段为2003年至2007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强调“三农”工作是全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以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一系列方针。自2004年起连续发了五个新的中央一号文件,包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村、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农民收入有恢复性增长。

  ——在“费改税”的基础上,取消农业两税和“三提五统”费,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增收1250亿元。

  ——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

  ——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覆盖面达到40%,2007年达到80%。

  ——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费试点。

  ——取消对进城农民工歧视政策,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对粮食实行直补、农机、良种、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政策。

  ——加强对土地“农转非”的控制,以18亿亩为红线,将土地出让金纳入预算管理,对省级政府实行土地“农转非”指标管理。

  ——增加财政对“三农”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扶贫工作的力度,农村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前的2.5亿下降为2100万。

  ——改革户籍制度试点,实行城乡居民统一户口。

  ——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专业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等合作组织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阶段把“三农”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战略之中,对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农民的弱势地位,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二元结构形成的两种制度安排与政策产生的矛盾日益凸显,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继续扩大,1978年为2.5:1,1984年为 1.7:1,2007年达到3.3:1。

  总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是从不自觉到自觉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亿万农民在党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指引下,获得了十大创造:一是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成为农村市场的主体,从15年不变到30年不变到长期不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考察后说,“包干到户是农村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二是“异军突起”(邓小平语)的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不仅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吸纳了1亿多农业劳动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位巴基斯坦领导人说,这是中国经济腾飞的 “秘密武器”。三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村民自治,开创了中国农村民主政治的先河,使农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参观江苏吴县一个村的民主选举全过程后说,中国农民找到了行使民主权利的“诀窍”。四是进城的农民工,有1亿多农民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建筑与服务业的主力军,是中国农民的“黄埔学校”,一大批精英——农民企业家成长起来,是农村的希望。五是股份合作制。包括土地与乡镇企业,把劳动的合作与资产的合作结合起来,创造了集体产权的实现形式,使农民获得知情话语权、决策参与权、资产处置权、收益分配权、管理人员选择权等。六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的生产链,建立企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实行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生产最终产品,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七是适度规模经营。有些地区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原则下,促进使用权的流转,由小农变为大农,形成农业大户——现代农业企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水平。八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由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科技服务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与监测体系、环境监测体系、动植物检疫体系等,为确保农业安全提供有效保障。九是生态农业,由村——乡——县——市——省,把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多种效益,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统一的模式。十是走向国际。引进外资企业,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与管理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增加出口;发展劳务输出,在国外建立生产与贸易企业,在WTO框架下,提高竞争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土地 连续 农业生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