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空气、水等环境污染的加剧及农村社区卫生标准要求的提高,农作物秸秆焚烧、随意丢弃等现象越来越引起各界重视。如何有效处置一个地区大存量农作物秸秆,我市按照“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疏堵结合、以用促禁”的总体思路,通过秸秆变废为宝多途径、多层次的利用,解决秸秆禁烧管理难题和秸秆资源浪费等问题。据统计,我市各类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约114.13万吨,经综合利用可有效消耗秸秆96.5万吨,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4.55%。其中秸秆肥料化利用67.72万吨、饲料化利用15.27万吨、基料化(制作食用菌菌棒等)利用4.05万吨、燃料化(发电、固化成型燃料等)利用6.77万吨、原料化(制作板材等)利用2.69万吨。我市秸秆饲料化(奶牛饲料)、燃料化(发电、固化成型燃料)等开发利用位居全省前列。根据《长三角地区秸秆焚烧污染物排放清单及其在重霾污染天气模拟中的应用》提供的秸秆露天焚烧条件下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因子测算,可减排PM10 0.96万吨、PM 2.50.37万吨、二氧化硫386吨、氮氧化物241吨。主要做法如下:
一、目标考核,建立禁烧责任追究制度
我市相继出台了《金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金华市控制农村废气污染专项实施方案(2014-2017年)》、《关于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以加强农作物秸秆禁烧与资源化利用工作,按照“属地管理、部门协助”的原则,明确秸秆禁烧工作以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政府为管理主体和责任单位,强化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和生态市建设考核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机制。我市还建立了焚烧秸秆的应急处置机制和执法检查制度,对露天焚烧秸秆行为由县级以上环保综合执法等部门予以处罚。同时加强巡查,对可能造成严重空气污染与安全隐患的秸秆就地焚烧事件,启动应急预警机制,尽最大可能消除影响。
二、规划引领,构建秸秆综合利用产业
近年来,我市各级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处置工作,《金华市资源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金华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金华市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等都将农作物秸秆利用纳入工作计划,同时还制定出台了《金华市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0~2015)》,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秸秆利用产业,并重点发展秸秆能源化利用(固化成型燃料、生物质燃料发电、秸秆炭化等)、原料化利用(秸秆人造板材等)、秸秆基料化利用(食用菌)、秸秆饲料化利用等,形成了一批运作规范、生产能力强、市场销售前景好的秸秆利用企业,有力地促进了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全市已注册并投产的秸秆压块成型燃料企业7家,年产压块成型燃料约7万吨;利用秸秆等生产食用菌棒的企业10家,年产食用菌棒1000万袋。同时,我市农业等部门还针对本地耕地规模偏小、秸秆资源分散等特点,大力扶持秸秆收储运一体化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秸秆收储运体系2个。
三、科技转化,提升秸秆综合利用价值
农作物秸秆用之为宝,弃之为害。秸秆被农民弃之不用并成为危害环境的元凶之一也是近十几年来才发生的。如何为秸秆找到新的出路,关键在于应用科技手段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让农民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利益。我市农业部门近年来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等方式,加大秸秆利用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和推广。编发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书和《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做好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单各2000多册(张),成功引进了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原料化利用、秸秆燃料化利用、秸秆基料化利用等五个方面十九种技术,其中有的秸秆利用技术已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如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技术,我市于2012年5月开始引进试生产,年产量只有几千吨,通过近年来的技术改造,产量和质量都明显提升,许多甲鱼养殖场、宾馆等采用生物质成型燃料代替传统煤饼,进行温室甲鱼冬季保温或锅炉烧水等。目前,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年产量约7万吨,其热值达到3900~4800千卡/千克(标准煤7000千卡/千克),且硫磷含量低,对锅炉无腐蚀作用;燃烧后残留灰分少,可作肥料利用;加上其性价比高,价格比一般煤饼便宜等,深受小型锅炉用户的喜爱,市场前景广阔。又如秸秆基料化利用技术,我市将秸秆作食用菌菌棒基料,原来只能种植效益较低的草菇、平菇等,通过技术引进、改造等,目前利用棉花秆、豆秆、葡萄及梨树枝条等秸秆,生产黑木耳、香菇等产品,效益翻番。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则通过机械研发、引进,加大对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加装茎秆切碎带抛洒装置和二次割刀的地方补贴等,实现机收、还田一体化应用,大大减轻了劳动负担,全市今年推广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和捡拾打捆面积18.5万亩,通过还田年可减少劳动力支出9250万元,减少肥料支出18500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7/2015-01-27/84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