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丹县农环站按照“重保护、强管理、搞监测”的工作思路和建设“生态山丹、美丽山丹”的总体要求,多措并举不断加大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大力强化农业环保知识及法规普及宣传。通过会议培训、技术讲座、6.5世界环境日等形式,积极宣传《农业法》、《环境保护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等法律法规,先后举办各类培训及现场宣传 6 场(次),印发宣传资料3000余份, 极大的提高了全民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积极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调查,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县农环站抽调技术人员先后对全县农业野生植物麻黄、发菜资源进行调查摸底,积极申报农业部农业野生植物保护项目,初步了解掌握了一些农业野生野生植物资源的分布状况,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采取得力措施防治农业外来生物入侵。一是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生物调查。据调查统计,该县针对地处丝绸之路咽喉要道,欧洲和中亚生物容易入侵和县域面积较大的实际,积极应对危害较重的农业外来生物入侵,以本县危害农作物小麦和大麦上的恶性杂草野燕麦为主,大力开展调查研究。现已查明,全县每年因野燕麦的危害造成小麦和大麦减产约4-10%,野燕麦的危害已成为该县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上农业推广部门积极制定和组织实施外来入侵生物野燕麦防治方案,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利用人工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开展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工作,每年防治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二是对于暂时无法清除的其它外来入侵物种如苹果蠹蛾、杨树天牛等,则由农业、林业部门广泛采取各种措施,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防止其传播和蔓延;三是加强对外来有害生物危害性的宣传力度。针对外来生物危害不断加重的趋势,与农技、林业部门协同,积极开展经常性的群众科普教育活动,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依靠群众力量努力消除入侵有害生物,达到了 “群防群治”的目的。
着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为做到源头控制、全程监管,确保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工作,按照省、市每年开展的春季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整治工作总体安排部署,由有关涉农单位组成农业行政执法组,重点对县内各农资经营门店、蔬菜生产基地进行专项整治。同时,以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牵头,组织农业、环保、药监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到8个乡镇进行巡回培训,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主要培训内容,共组织培训班6场次,培训技术骨干及种植农户350人次,从而增强了广大种植户的农业环保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止目前,全县已完成啤酒大麦、马铃薯、油菜、西瓜等4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复查换证和马铃薯、西瓜2个产品认证的复查换证工作,新完成小麦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20万亩。同时,在前两年完成7个绿色产品认证(娃娃菜、芹菜、菜花、甘兰、胡萝卜、洋葱、沙田西瓜)基础上,今年又申报认定葡萄、谷子、辣椒、沙棘酒等绿色产品4个。全县“三品一标”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主要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为契机,强化监测手段和业务能力。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实施山丹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配备农产品安全检测仪器、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所需的基本设备,项目建设总投资300万元,目前正在进行仪器设备安装、调试。检测中心的建成,将给提高本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供有效的技术设备支撑。 组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项目。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积极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和清洁水源为主线的“三清工程”,先后在位奇镇芦堡村、十里堡村和清泉镇郇庄村等乡村实施了乡村清洁工程,通过推广清洁生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建立乡村物业管理服务机制,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7/2014-06-11/83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