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一个绿色能源示范县的蹲点笔记


  今年7月被评为北京唯一一个“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的延庆,有一张绿色新能源生态图,记者按图索骥——一个新能源品种几乎遍布所有农村、高端引进863项目的发展势态呈现出来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屈一平

  10月17日晨,北京延庆,零上12度。旧县镇西龙湾村,远远望去,一片线条简洁的青灰色屋顶,青灰格状和白色相间墙壁,错落有致。看似徽州景点一般的墙体内里,是一户户村民住宅。

  “我有表,20度。” 韩志强在自家主卧室向本刊记者出示温度仪,室内的确温暖宜人,奥妙就在记者见到的外墙所用白底灰格砖瓦墙,它是去年开始在延庆县村庄试行的“保温墙”,用手轻轻敲击,回音中空,里面是“泡沫板” ——岩棉内保温材料,三面环绕住房,挡风保暖。卧室内的睡炕也和以往的不大一样,底层远离地面30厘米悬空,只有少数几个支撑点,能够达到热度全方位均匀的效果,村里人叫做“吊炕”。距离炕头半米远,依然能感受到从这个 “吊炕”传来的热度。

  在延庆的四天,本刊记者走访多个村镇。今年7月被评为北京唯一一个“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的延庆,有一张绿色新能源生态图,记者按图索骥——一个新能源品种几乎遍布所有农村、高端引进863项目的发展势态呈现出来。

  新能源占能源消耗比从2005年的2.2%达到今天的20%——在用户端,有村民的支持,带头人的欢喜和迷茫,还有民营企业的期待和努力;而另一端,令全国光热巨头瞩目的“863”项目延庆光热发电项目即将拉开帷幕,中国第一个《新能源项目管理办法》正经历着考核办法和细则实施的考验。作为中国108个绿色示范县城之一,这个即将得到政府2500万元补贴的示范县有着怎样的示范面孔,是记者此行希望揭开的谜底。

  一个绿色带头人的欢喜与迷茫

  牛粪、猪屎、草垛、秸秆堆,鸡鸣狗叫,还有那袅袅升腾的柴灶炊烟这一切在多年前还是人们认识乡村的最初印象。今天一切都不一样了,在聚集了北京郊区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的延庆县,一场绿色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10月13日正午12时, 延庆县大榆树镇东桑园村居民陈满库正在做饭,两个灶具的蓝色火焰同时发动——秸秆气管道输送出的火焰稳定均匀。洗刷池的热水是家里的太阳能热水器加热的,女儿刚从村里的阳光浴室洗澡回来,澡票的费用是一元。他告诉本刊记者,现在的生活燃料费用比以前降低了近1/3。

  他说,一家五口,炒菜熬粥蒸馒头都用秸秆气管道输送来的燃气,自家地里的玉米芯又回收给秸秆气化站换燃气使用,0.25元每立方米,一月下来30元,比液化气省得多。

  “一人去烧火,全村都做饭”——这是东桑园村200多户村民目前生活的写照。昔日,村里居民用柴火烧饭,剩余或废弃的秸秆和玉米芯杂乱地堆放于街巷中,霉变的味道和脏乱的环境、易燃的隐患随处可见。现在村集体建起了秸秆气站,把玉米秸、麦秸等植物收集起来,专人负责燃烧秸秆气化炉。经燃烧,全部烟雾被抽走后,从中提取出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存入储气罐,加压后再通过管网送入居民家中。

  作为东桑园村支书,申玉龙是延庆县里第一个吃新能源“螃蟹”的人。这个“新能源民俗村”书记介绍说,起初的动机是为带动东桑园的旅游,增添一个新能源景点,未曾想今天成了“新能源第一村”。

  2005年,申玉龙与企业合作,在延庆县架起了第一台秸秆气上料机、燃料机系统、第一盏太阳能路灯。紧随着书记,数百户的村民先后用上了新能源。到了今天,在延庆县政府的扶持下,9800户近3万人都享受到秸秆气炊事的方便。

  2006年北京市实施“让农村亮起来、农民暖起来、农业资源循环起来”的“三起来”工程,工程的核心理念是“资源循环”。这之后,在延庆县,2万盏太阳能路灯亮起来,700多座政府投资的阳光浴室让村里居民感受到生活的方便。

  然而,渐渐亮起来、暖起来的村子在申玉龙眼里却越来越模糊,迷茫。“好多事不好说”,他对记者吞吞吐吐。

  “这个气化站没有盈利,现在人工费高,队里还要倒贴。”10月14日,申玉龙在秸秆气化站给本刊记者算起了成本账:一户一天用气3立方米,意味着两个工人一天4个小时在上料炉和燃料炉作业,其他时间收购秸秆、玉米芯等燃料,加上原料成本、电费、人工费、维修费等等核算下来,秸秆气化站每发出一立方米气的保本价格是0.37元,而居民使用时缴纳的费用为每立方米0.25元。“这多出来的10万到15万元是大队自己贴上去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沼气 立方米 气化 风能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