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新政改革下中国茶业的困境与变迁


  二、茶企业变法

  我们必须承认,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茶企业、茶商到茶农,纷纷跟风,特别是不少茶企业,甚至把自己的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完全建立在产品“高价格、高毛利”的基础之上,从茶叶产品到茶叶品牌、从销售渠道到销售终端、从茶叶加工到茶叶种植,全部指向高价礼品茶,而对于大众消费的中低端茶叶产品不屑一顾,有的企业干脆放弃中低端茶叶产品和大众茶消费市场。在高毛利的支撑下,这些茶企业基于这种盈利模式,大肆扩张企业规模、大肆拓展终端市场。比如,他们盲目引进高端人才,大手笔进行品牌建设、品牌传播和包装设计、包装开发,甚至超规模融资和举债进行基础投资,包括通过快速建立高规格品牌连锁专卖店的方式,跑马圈地,开疆拓土。其实这些茶企业这种不计成本的粗放发展与扩张已经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2013年,茶叶市场突然变向,茶企业如何应对?建议我们的茶企业放弃观望的态度和侥幸的心理。过去五年间的茶叶市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一种疯狂,回归理性是迟早的事情,新政风暴只是来的太突然、太迅猛。茶企业首先要做和必须要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茶叶产品结构。现在的困难是:产品结构的调整,是否与先前的品牌定位与诉求相矛盾?是否与已经建设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终端相冲突?是否与企业内部的营销体系、生产体系和运营体系相适应?所以建议我们的茶企业在市场转向的大趋势面前,进行系统思考和长远安排,尽早调整企业战略,尽快开始系统改造。从茶企业已经做出的反应看来,一是在时间上很多企业没有来得及调整产品结构,二是调整了产品结构的茶企业又确实遇到了新的产品线与品牌定位、渠道和终端定位的自我不适应等问题。

  对于茶企业变法,如果说的悲壮一些,茶企业要有断臂求生的勇气,否则就有可能陷入“冷水煮青蛙”的危险境地。

  事实上,基于大众茶的很多茶企业丝毫没有受到市场变向的影响,他们不仅经营良好,而且继续保持着较高的销售增长

  三、茶产业变道

  对于中国茶产业,过去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只是一种规模型增长的发展模式,高价礼品茶的疯狂起舞、一路飙升现象制造了一种虚假繁荣,筑建起了一条“虚胖”的产业链模式,掩盖了中国茶产业运行效率低下的诟病。而市场现实存在而且空间无限广阔的“质优价廉”的大众化茶叶产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013年,中国茶业将转向以大众茶为主体的大产业运行轨道。但是,在市场理性回归和茶产业运行成本不断上涨的双向挤压之下,我们现行的茶产业运行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大众茶的价格也在成本推动下不断上升,难以做到大众化的价格。另一方面,大众茶还必须进行产品创新,解决大众饮茶的便利性问题。

  现行的茶产业运行模式,在产业链上半段的茶叶种植与茶叶生产环节,尤其是在茶叶采摘和茶叶炒制两个核心环节,我们基本是手工方式,人工成本是主要的成本因素,包括人工的生活成本,这种以人工成本为主要构成的茶叶生产性成本一定是不可逆转的不断上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笔者曾多次大声疾呼:未来五年、十年,谁给我们采茶?谁给我们炒茶?如果有人愿意给我们采茶、炒茶,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成本水平?在茶产业下半段的流通与营销环节,专业人才的工资水平、各种物业成本、物流成本、资金成本,甚至还有宣传与推广成本、法规成本等等经营性成本,也都会不可逆转的不断上升,而且是在快速上升。

  我们必须强调,只有改变中国茶产业的运行模式,我们才有可能进行茶叶产品的创新。或者说,消费者的改变和经营条件与经营环境的变化,将从两个方向逼迫茶叶产品进行创新,从而逼迫茶产业运行模式的升级。中国茶产业变道已经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了。

  四、茶行业变局

  中国茶业的“小、散、乱”现状使得中国茶业无法参与现代商业竞争,也造成了中国茶叶不适应现代都市生活的需求。包括所谓的“中国茶叶过剩论”,其实是一种相对的过剩,或者说是因为茶叶产品的传统和保守,严重缺乏创新,无法满足现代都市生活的需求,十三亿中国人的饮茶市场没有得到释放。

  对于中国茶行业的变局,首先的表现是,中国茶叶的市场变向将使得基于“高价格、高毛利”为盈利模式的众多茶商和茶企业难以为继,那些“三天不开张,开张过三天”的茶叶店将失去生存空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叶 回归 营销 积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