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我国农村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及政策走向


我国改革发端于农村。30年来,农村改革取得了极大成功,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农村的率先改革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摸索了经验,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开拓性作用。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作了全面总结,对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进一步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矛盾,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尚待解决的背景下,又面临着一系列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一)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

  一是农业资源约束增强。近10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25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的趋势难以逆转。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我国中低产田占2/3,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6%,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三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9%,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70%~80%的水平。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46,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60%。四是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农民种粮比较收益明显下降,远低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打工的收益。五是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我国每年化肥折纯施用量达到4700多万吨、农药用量140多万吨。在一些地区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及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水生生物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水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工业“三废”中许多有害化学物质直接威胁产地环境。目前,食品行业在原料供给、收购储运、加工包装及批发零售等环节的安全管理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很不完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重大事件频发,不仅严重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而且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给群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恐惧。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总体上呈加重趋势。六是随着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国内农产品供求难以自求平衡,一些农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不断提高,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压力增大。

  (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前景堪忧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0.1%,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年均6.2% 的速度。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6:1,曾缩小到1985年的1.86:1,2000年扩大到2.79:1,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 3.3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不仅成为“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而且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到 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实现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今后12年年均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在5.95%以上。从过去30年农民收入增长的经验看,这是一个需要付出较大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78~1984年,年均增长达到16.5%;1985~1988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年均增长4.9%;1989~1991年,年均增长只有1.9%;1992~1996年年均增长5.6%;1997~2000年,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年均增长3.7%;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收入增长保持了年均6%以上的速度。这是在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各项支农补贴持续增加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今后国民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农民增收出现徘徊甚至滑坡,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就有可能落空。

  (三)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协调工农、城乡利益关系任重道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强化 农业生产 农民增收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