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从“两个结合”看中华文明的光辉未来


从“两个结合”看中华文明的光辉未来

蔡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规律,不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明伟大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与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

  列宁在《共产主义》一文中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这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理论品格正是中国思想的精髓、中国文化的精髓。孟子称赞孔子为“圣之时者”——能不断根据时势的变化而变化,是集大成者;唐代成玄英提出了“重玄学”,其实质是要求人们不执着(滞)于某一个方面,既不偏执于两头,也不偏执于中间,而是适时作出动态调整。这种圆而润的中国智慧,必然是拒斥教条主义的方法,反对搞削足适履、刻舟求剑之类的生搬硬套。这一点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都能看得很清楚。我们党从来反对简单套用经典,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重视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这与中国思想中对实践的重视有着很深的契合性。王夫之说:“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实践之,乃心所素知,行焉皆顺,故乐莫大焉。”提出在实践中统一知和行。当然中国传统的实践观更多带有书斋式的,而不是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彻底的无神论,并非是西方文化的主流,却非常契合中国肇始于西周的世俗化社会的普遍心理。从古至今,一个富有教养的中国人基本上就是一个无神论者或者一个世俗主义者。因此从文化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人是既非常陌生,同时又很熟悉的一种学说,本质上同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

  马克思主义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在中华大地扎根并开花、结果,其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中国人是在传统社会瓦解、传统文化处于低谷的时期接触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和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新秩序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使中华文化在革命性锻造中被激活,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其次,马克思主义哺育一代中国人为理想、为信仰而努力,为追求美好的未来而奋斗。通过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华文明话语体系与其他先进文明话语体系的有效对接,从而为大规模吸收世界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的优秀成果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其三,尤其不能忽视的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重塑。其中,斗争精神无疑是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共产党人送给中华民族的最好礼物。在革命性锻造中,中华民族一扫近代以来唯诺恭顺的形象,彻底摆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成为一个意气风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具有大无畏革命精神的民族。马克思主义始终贯穿着一种科学精神,一种讲认真精神。毛泽东同志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正是在这些可贵精神的鼓舞下,使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为中华文明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深深镌刻着中国印记

  马克思主义成就了中国,中国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建设的道路并不是亦步亦趋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而是运用其原理在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然带有中国文化的印记。

  列宁的建党学说曾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很大帮助,但我们并不是简单抄袭。俄国和中国同样面临着无产阶级力量比较薄弱,落后的生产方式依然占主导的问题,也都面临着农民占多数或大多数的情况下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双方都比较重视从思想上建党,但在具体路径上有差异。如果说列宁建党学说中“思想灌输”是关键词,那么毛泽东建党学说的关键词是“思想觉悟”。一个讲“灌输”,一个讲“觉悟”,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的路径和方法选择上的不同。我们党主要采用启发式、示范式,而不是强迫命令式地开展思想建设。我们党讲思想斗争,主要通过教育引导,不搞“不教而诛”,是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而不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甚至肉体消灭。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解上,苏共及前苏联哲学家强调矛盾的斗争性,但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坚持认为:“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毛泽东既讲矛盾的斗争性也讲矛盾的同一性,固然与其长期革命实践的经验密切相关,但不能忽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相反相成”思维的影响。双方在辩证法理解上的差异,实际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不同看法。而这种差异,又会在党的具体政策、策略上体现出来,比如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我们对非公有制性质的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赎买等多种形式,既讲斗争、又讲合作;在对外斗争中,我们强调“斗而不破”,不偏激、不走极端;在市场和计划上,也不是采取绝对对立的思维,而是既讲不同点,也讲结合、讲融合,要发挥好各自的优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相结合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